義憤填膺,怒難平,複國參軍。但隻求,匪寇湮滅,國定民興。叁仟封邑視塵土,萬戶登侯難動情。莫虛度,英雄少年身,誓決敵。
八國恥,仍未雪。民族恨,何以滅。跨的盧,剿伐九州鯨鯢。虎賁分麾東瀛炙,虯帥豪飲西洋血。歎聚首,乾坤待誰定,吾自憑—>
庚寅年捌月作於龍王江口
人雖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中華民族從五千年的風雨滄桑中走來,曆經多少坎坷磨難。在我心中,中國人曆來都是一個堅強不屈.團結禮讓的民族。然而同樣作為國人的我,也深深認識到,這種難能可貴的民族品質正在離我們日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國人對霸權主義的奴言躬卑,自身貪婪欲望的日益膨脹,人類自私情感的無限蔓延。如果我們長此以往會怎樣,結果我還真的不敢想象。
一個人如果生了重病,疼得要命,非要手術才能完全治療康複。但是他又畏首畏尾,死活不肯手術。那麼醫生隻能勸他,先吃點止痛藥吧。盡管這個病人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但是吃藥能讓他舒服一陣子,也就顧不了那麼多了。我不知道如何改變一個民族,但是卻清楚地知道,治療一個民族傷痛最好的藥劑,就是它的民族文化。而國學作為中國傳統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作用不亞於醫生給病人開的止痛藥,其實那裏麵的主要成分是嗎啡,我知道這樣比喻很不好,就此打住。
費了如此多的唇舌,我的意思已經很名目了然,無非是想勸大家珍惜國學,學習國學。那麼有人要問了,現在都什麼年代了,學習國學對我們的現代生活有用嗎?我原來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後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就慢慢了解到,這個國學的作用還真不小呢?
相信很多讀者都和我一樣,會對那些經典的電視和歌曲過目不忘。記得很小的時候看>,其中有一集講的是郭靖和黃蓉在上元節(為什麼不稱元宵節,因為“元宵”是從近代才開始的稱謂,“元宵”象征袁世凱消滅也)燈會上遇見了自稱嶽武穆之孫的老者。他口裏不停的反複吟道那首詩引起了我的注意,以致一直以來,我都以為那首詩是嶽飛作的。直到後來長大學習國學之後才明白,那首詩是南宋詩人林昇的>。全詩是這樣的:
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請看,我要是不學習國學,可能就要做那“欲加之文何患無辭”之人啦!嗬嗬!
到了九十年代,一係列的國產電視劇熱播。其中最有名的要屬>了。尤其是那首主題曲,唱遍了大街小巷,至今仍有很多同誌會唱。但是有的同誌唱了十幾年,可能有很多人還不知道這首歌歌詞的真正含義。尤其是這首歌的高潮部分“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都是“一唱而過”了,有誰知道這句詞的出處呢?它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中經典之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最喜歡的歌手之一劉歡先生的早期作品>,是由李海鷹老師填詞作曲的。其中有一句歌詞“是那童年的阿嬌”。“阿嬌”是誰?當時我又犯渾了。這麼好聽而旋律優美的歌曲,而不能領悟詞曲的意思,實在是一件憾事。後來當我讀了漢武帝“金屋藏嬌”的故事後,才知道“阿嬌”是漢武帝時陳皇後的小名。雖然這個陳皇後因為陷害衛子夫而製造了巫蠱事件,而被漢武帝打入了冷宮。但是我想當年漢武帝年輕時對陳皇後的愛慕,不亞於我們少年時期對“阿嬌”的眷戀。
聽我說了這麼多,是不是能引起讀者朋友對國學的一些興趣呢?現在的年輕朋友都愛追星,我們那個時候也不例外。譬如任賢齊.周星馳等等。我們的同學談起他們的歌曲影視作品來頭頭是道,個個娓娓而談,但要問到這兩個人名字的含義時,他們一定會問了:這人的名字有什麼好談的?其實不然,這兩個人的名字大有深意。“賢齊”二字出自我國儒家經典巨著>的裏仁篇,全句是“見賢而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就是說看見有賢德的人就想著向他學習,看見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看看,這名字多麼意味深長,真不愧對“名星”二字。
再說“星馳”二字,光聽著這兩個字就知道,取此名的人想不出名都難。據周先生自己講,“星馳”二字出自唐代文人王勃的名篇>。我不知道周先生從頭至尾讀完過這篇文章沒有,但當我讀完這篇賦文後,就肯定認同,這是我國曆史賦文之中最精彩的一篇,餘者皆為陪襯矣!以致後人曹寅臨摹此文作一篇>名鎮江南。“星馳”二字出自“雄州霧列,俊彩星馳”一句意思是雄偉的州城聳立在雲霧之中,傑出的人才流星般飛馳。可見,追星族也要適當的學習國學,不然就“奧特”了!
那麼國學的概念是如何定義的呢?嚴格的來講,迄今為止,“國學”一詞的最早出現還是個未解之謎。我想,大抵應該是起源於“五四”運動以後,是為了區別同時期大量引進的外國文學作品,而特殊稱謂的。那麼,國學的主體是什麼呢?這就要乾隆時期編撰的《四庫全書》談起了。《四庫全書》是集中國文化之大成,眾多名家之精粹,從先秦文化搜錄起至乾隆時期所有留下的文化書籍,集合彙成的一部大書總覽。其分為經、史、子、集四種文體,其實這種分類在當時來講是近乎完善的。因為它包括了中華文化五千年來的幾乎所有文學形式,除了一些民俗傳說、趣聞軼事無法形成固定的文學作品外,其餘的隻要是編撰成冊的書籍均被列入進去了。所以說,國學的主體就是經、史、子、集四種,就像數學公式上圓周率等於3.14一樣。講了這麼多,經、史、子、集到底包括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