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柱話音未落,左權參謀長搶先說:“好!這是百團大戰,作戰科要仔細把數字查對一下。”彭德懷定性地說:“不管一百零幾個團,這次戰役,就叫做百團大戰好了。”當天下午給各兵團,並報中央軍委的電報中,最先使用了“百團大戰”這一名稱。
1941年,百團大戰發生之後,共產黨內外對此戰都是肯定的。消息傳到延安,毛澤東立刻給彭德懷發電報,說:“百團大戰真是令人興奮,像這樣的戰鬥是否還可組織一兩次?”而9月4日,蔣介石也給朱德、彭德懷發來嘉勉電,說:“八路軍抓住時機,斷然出擊,給敵人很大的打擊,我非常高興。”
“百團大戰”爆發時,正值日、蔣談判7月23日備忘錄的達成,蔣介石和板垣征四郎首腦級會談擬於8月間在長沙舉行。中國共產黨當時雖然還不知道日、蔣談判的具體情形,但感覺到蔣方對日方日益妥協的立場。正是在“百團大戰”所鼓動的全國抗日高潮和抗日聲浪中,蔣介石不得不將對日妥協的行動停頓下來。
根據八路軍總司令部野戰政治部公布的戰績,在百團大戰105天的過程中,共進行大小戰鬥1824次,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日軍281人,偽軍18400人。而八路軍也付出了傷亡1.7萬人的代價。
3.關家堖之戰
1940年10月26日,百團大戰的第3階段。日本岡崎大隊500人,取道關家堖西進。八路軍385旅、386旅和新10旅主力及決死隊,奉命將敵包圍於關家堖。彭德懷和劉伯承、鄧小平親臨前線指揮。
與八路軍以往擅長的伏擊戰不同,這是一場硬碰硬的攻堅戰。時任119師第386旅旅長的陳賡曾對彭德懷表示過不解。當時陳賡流著淚向彭德懷請求:“決死隊幹部絕大多數都是青年知識分子,很可愛,在第1、第2階段的戰役中,25團、38團負傷的已有1570人,犧牲的也有500多人。這次圍殲戰是陣地攻擊戰,是個硬仗。為了保存決死隊主力,這次戰鬥可否免去這兩個團的任務?”但是彭德懷沒有同意。
這一仗血戰兩天兩夜,經過反複的白刃格鬥,武器精良的岡崎大隊被殲大半,丟下400多具屍體撤逃;而決死隊的25團和38團,用決死一縱隊政委薄一波的說法,“也打出來了,成為決死隊戰鬥力最強的兩個主力團。”
4.見證英雄的太行山
然而這一戰,八路軍也付出了巨大代價,有的連隊,打到了隻剩不足1/3。山西地勢雄拔險固,東有太行山作屏障,西以黃河為天險,北出長城接陰山大漠,南越黃河、中條山虎視中原。清人顧祖禹稱山西為“表裏山河”,太行山為“天下之脊”。山脈的作用是阻隔,然而須有通道,太行山通向外部的8個狹窄通道史稱“太行八陘”,無一例外地崎嶇難行,易守難攻;河流貴在流通,但必須設據點扼守。山西是戰爭時期內線作戰的絕佳所在,因而成為曆代兵家必爭之地。
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在三晉大地依山背水,與日寇浴血奮戰,創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樹立了一座座不朽的豐碑。山西與太行山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福地,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自此從一個勝利走向又一個勝利,直至奪取全國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