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覺醒
張學良戴孝檢閱部隊張學良,字漢卿,號毅庵,生於1901年農曆4月17日淩晨(清光緒27年4月17日),奉天(今遼寧)海城人。奉係軍閥首領張作霖之長子。1919年3月,入東3省陸軍講武堂第一期炮科,畢業後曆任奉軍營、團、旅、師、軍、軍團長、空軍司令等職。1928年6月,其父被日本關東軍炸死後,由奉係元老推為首領,出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12月,不顧日本和親日派的阻撓,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南京國民政府,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等職。1930年10月,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司令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日軍很快侵占東三省。1933年3月,熱河省(今並入遼寧、河北、內蒙古)淪陷後,蔣介石、張學良受到全國輿論譴責,張學良代蔣介石受過辭職。
1934年2月任豫、鄂、皖三省“剿總”副司令。1935年3月,任武昌行營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總”副總司令。此時,日本侵華,南京國民黨政府一再妥協,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簡稱“八一宣言”),全國人民要求停止內戰實行抗日的呼聲日益高漲。張學良麵對既不能抗日複土,而“圍剿”紅軍又屢遭失敗的嚴峻現實,逐漸對蔣“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有所覺悟,經中國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的幫助,始信聯共抗日是唯一出路。
2.兵諫
1936年4月,與周恩來在膚施(今陝西延安)會談,提出聯蔣抗日,為中共中央所采納,達成了與紅軍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議。10月,毛澤東、周恩來致書張學良,請其向蔣介石轉達互派代表談判停止內戰,共同抗日。張學良多次勸蔣介石聯共抗日,並請纓抗戰,均被拒絕。12月4日,蔣介石到西安督戰。張學良與西安綏靖主任、第17路軍總指揮楊虎城共同向蔣麵諫,遭到訓斥。蔣介石令張學良、楊虎城進攻陝北紅軍,否則將其所部分別調往福建、安徽。
1936年12月9日,時值“一二·九運動”一周年之際,西安1萬名大學生反對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隊伍行至灞橋時,等在那裏的反動派早已架起陰森的機槍。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張學良親自駕車趕來了,站在隊伍最前列的東北大學學生含淚高喊:“我們願意為救國而流血,我們願意為救國而犧牲,死在救國路上是光榮的!我們前進吧!”麵對群情激昂的學生,張學良感到周身的熱血在沸騰,他揮淚發誓:“你們的愛國熱忱我是佩服的,我張學良也不願當亡國奴,也要抗日!”……“我的最後一滴血,是流在抗日戰場上的!”他向學生們保證代表大家向蔣介石請願,3天之內以事實來答複大家的要求。
此時全國人民的抗日救亡愛國熱情一浪高過一浪,猶如一團團烈火包圍著熱血沸騰的張學良。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終於發生了,張學良和楊虎城用兵諫的辦法,規勸蔣介石放棄“剿共”的內戰立場,實行聯共抗日的政策,用實際行動兌現了他對學生許下的諾言,回答了學生的請願要求。
東北軍和東北人士絕大多數都衷心讚同張學良將軍聯共抗日的主張。但在對待蔣介石問題上,有些人持慎重態度。就連後來直接參加行動的應德田、孫銘九等在參與密議時,也考慮到扣蔣的風險,請他慎重。但張學良決心已下,大家也隻能是唯命是從了。
12月11日早上,張、楊兩將軍得知蔣已準備專車,恐他離開臨潼,兵諫計劃落空,即當機立斷,決定提前行動。上午,張學良以白鳳翔師長和劉桂五團長將赴熱河敵後發動遊擊戰爭,前來“辭行請訓”為由,帶領即將執行捉蔣任務的白、劉二人謁見蔣介石,仔細察看了華清池內蔣住處的環境、路徑及蔣的侍衛武裝配置情況。
但這天下午,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的陳誠匆忙到臨潼去見蔣介石。他覺察到西安情況有些異常,力勸蔣介石暫避一下。蔣認為中央軍威力強大,近在咫尺,張、楊在西安並無重兵,斷不敢有何異謀。陳誠仍勸蔣介石要小心。於是,蔣介石決定當晚7時請張、楊吃飯,如果一個不來,就證明有問題,再作準備。張學良將軍接到蔣介石的侍從室打來請客電話,不知蔣的意圖,不免疑慮,就與楊虎城將軍和於學忠軍長等密商。是日晚,張、楊兩將軍亦將宴請住在西安的蔣係軍政大員,乃決定張與於學忠前往,楊虎城以待客為名在家留守。
蔣介石晚上與張學良見麵第1句話就問:“虎城為何未來?”
張學良答:“我倆今天做東,請帖已經發出,無法改期,他留在家中待客,要我向委員長致歉,他說明天來看您。”一場險些被識破的謀劃應付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