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居美國期間,他常常表示希望看到中國完成統一大業。
1947年10月,就是張學良被囚禁的第10個年頭,他被蔣介石轉移至台北,接替劉乙光看守張學良的張嚴佛,從重慶來到台北新竹井上溫泉,在與張學良的交談中,涉及“西安事變”時,張學良又一次表示:“為了製止內戰,為了抗日,我沒有錯。”1954年,在“西安事變”後的第18個年頭,蔣介石召見了張學良,讓他在晚年總結曆史,撰寫《西安事變懺悔錄》(《自述》)。當時張學良與趙一荻有一段對話,張學良很嚴肅地說:“自古以來寫史的人有兩種,一種是秉承帝王意誌,無論是非曲直,指鹿為馬,以博君主歡欣;另一種呢,就是楊剛那種人,剛直不阿,秉筆直書,縱使砍頭也要維護曆史的真實。我當然要作楊剛,否則十年、百年之後人們來看‘西安兵諫’,豈不要掉入一個大泥潭。”
夫人趙一荻聽後感歎道:“我說漢卿啊漢卿,你這個剛直的脾氣看來是沒法改了。”
“是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嘛!”張學良笑著說。
這份《自述》寫成後,蔣介石感到很失望,也感到惱怒,揚著《自述》手稿氣咻咻地對蔣經國道:“怎麼張漢卿到現在還這樣說?”
台灣記者曾走訪了著名史學家許卓雲,請他從一個曆史學家的觀點,重新談談當年的“西安事變”。
許卓雲老教授直言道:“那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從45年來我們所得知的資料,我認為當時張學良先生完全是出於一片愛國心才做出挾持蔣委員長的決定。當時全國都籠罩在一片抵抗外侮抗日的氣氛下,而張學良本人更有殺父失鄉之痛……因此,他被逼冒死兵諫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許卓雲老教授對張學良老校長的愛國熱忱表示由衷的欽佩。
真可謂“齡遐神龜,赤膽立巍峨”。
對於“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給予張學良極高的評價。早在1937年1月1日,也就是張學良在南京被國民黨軍事法庭“審判”的第2天,劉少奇發表文章指出:“張學良在南京的行動,是有助於團結全國抗日,停止一切內戰的方針之實行的。這不是表示張學良的無恥與投降,反而表示張學良為著團結全國抗日,停止內戰而不惜犧牲個人的忠誠。張學良是請罪了,西安事變的一切責任他擔負了,剩下來的還有什麼呢?那就是隻有南京政府要執行真正足以滿足全國人民願望的抗日救國政策。”
“西安事變”兩個月後,美國女作家史沫特萊訪問陝北蘇區,在延安的窯洞裏會見了毛澤東。在談到“西安事變”時,毛澤東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說:“‘西安事變’中,國內一部分人極力挑撥內戰,內戰危險是很嚴重的。如果沒有12月25日張漢卿先生送蔣介石先生回南京之一舉……則和平解決就不可能。兵連禍結,不知要弄到何種地步,必將給日本一個最好的侵略機會,中國也許因此亡國,至少也要受到極大的損害。”
由此可見,毛澤東也對張學良以個人的極大犧牲避免內戰爆發的愛國壯舉給予了高度讚賞。
“西安事變”建立了兩黨重新合作的必要的前提(毛澤東語)。
中國第3代領導核心江澤民也高度評價“西安事變”,稱它體現了一種民族團結,共禦外侮的愛國精神。江澤民總書記《在紀念西安事變55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西安事變”給人們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啟示,最重要的是,它表明愛國主義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精神動力。
4.英雄美人攜手到老
張學良是海峽兩岸的世紀傳奇人物,他的功業﹑家世和情史都為世人津津樂道。在張學良將軍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趙四小姐與他相濡以沫70餘載,至死分離。2000年6月間,張學良陪伴在趙一荻的病榻旁,拉著妻子的手,直到她安然辭世。
張學良最後一次公開露麵是在2001年9月中旬,台灣“行政院長”張俊雄到夏威夷探訪他時,他在輪椅上見客,做詩一首:“不怕死,不愛錢,大丈夫不受人憐,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
2001年10月15日,美國夏威夷,張學良與世長辭,享年101歲。
張學良逝世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向張學良的親屬發去唁電,高度評價了張學良先生的曆史功績,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表示深切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