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末的一天,鄭將軍突然把部下曹藝找去,對他說:“你從去年初在利多築路開始到現在已經20個月沒有下來整休過,乘現在稍有空隙特批你一個星期假,你從密支那坐飛機回去吧!”曹藝說八莫戰役在即,後勤運輸事務忙,等過一陣再回去。鄭將軍說你們搞後勤運輸的什麼時候都忙,不比其他兵種,一個戰役下來總有時間整休。你們連雨季都在忙,還是快回去吧,曹藝還要堅持,鄭將軍攤牌了。他說:“我聽你的部下反映,你夫人已經好一段時間杳無音信了,還不趕快回去找找,兵荒馬亂的年頭,她拖兒帶女的到底逃難逃到哪裏了。你趕快回去找找!國要保,家也要護啊!”曹藝沒有料到,副總指揮在這戰火紛飛日理萬機之時,居然還顧及到部下的後顧之憂,不禁感動萬分,連忙整理行裝飛回國內。此時日寇深入湘桂,衡陽陷落,桂林告警,隻聽說妻子幾個月前帶著孩子攀登火車貨列往貴陽逃難去了。曹藝趕往貴陽,仍未尋著蹤影,沿途尋訪。得朋友告之,至獨山才與妻子相逢。一別3年,恍如隔世,悲喜交集。得知妻子奔波道路,沿桂、柳、貴陽等地,輾轉幾個月,途中饑寒風雨,警報空襲,婦孺6人在兵荒馬亂中顛沛流離,嚐盡人間辛酸,沒有經濟來源,變賣所有家產,靠做家鄉名菜“神仙雞”街頭叫賣度日。5個兒女在逃難途中頭上都生了虱子,不分男女一律剃成光頭行同乞兒,齊聲叫喊爸爸,令人心酸。曹藝看獨山也不安全,就馬上帶著妻兒,急忙趕往貴陽、瀘州、重慶,輾轉至昆明黑林鋪安下家來,隻與妻子在昆明安住一夜,假期將完,匆匆飛回密支那。曹藝一生感激鄭將軍,若不是鄭將軍催他及時回國,家破人亡的悲劇很可能就降臨在他身上。

3.珍視祖國文物

1944年夏,駐印軍在孟關築路,挖土發現明朝萬曆年間征西大將軍劉戡所建白碑1塊。此碑碑質為花崗石,碑高約2.3米,碑寬約1米,碑厚約為0.25米。副總指揮鄭洞國下令,就地豎碑,建立碑亭,水泥灌座,永保不損。沉沒土中300年的孟關明碑又重顯文采!

為珍視文物,加深官兵和緬北華僑愛國觀念,副總指揮鄭洞國令拓碑文數萬份,散發全軍與八莫、臘戎一帶華僑代表,曹藝也得到一份,後來因故丟失,因此碑文中名稱、年、月、日記不齊全。曹藝在戰後曾考證過此碑的時代背景,此碑可能是在公元1573~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在位的48年間建豎,他死後25年,明亡於清。明神宗是明代主政最久的帝王,為延續明王朝,他首先著手鞏固邊疆,曾封劉戡為征西大將軍,領兵數萬由燕來向雲南進發,直指滇西。劉戡大軍抵滇西大致路線:由保山、騰衝出神護關到密支那,渡伊洛瓦底江,經孟拱到達孟關設轅安營。因孟關西北有天險大龍,大來河,烏龍,清敦江阻隔,那邊已是方園數百裏原始森林地帶,地形複雜,荒無煙村,瘴氣叢生的野人山區,無進駐必要。劉戡屯兵孟關,對百姓宣撫,生產發展,整飭土司法則,溝通邊遠地方聯係,加強紀戎,維護安寧等,起到積極作用。為永誌其事,他在孟關高築壇台,豎立永久性花岡巨碑一座,銘刻官禦、朝代、年、月及所轄廣大地區9個土司名稱,以佐史證。孟關距騰衝約500華裏,其所轄9司範圍更廣,從設壇立碑看:劉戡身為大將軍,辦事有條理,頗具卓識的儒將風度,是位治軍、施政有方的文武兼備人才。孟關明碑,是曆史的疆土見證,它遠超過“唐標鐵柱”的深遠意義。

鄭洞國將軍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弘揚民族精神,保護國家文物的行為的確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