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憂國憂民的愛國將領
馮玉祥馮玉祥原名馮基善,字煥章,安徽巢縣(今巢湖市)人,1882年11月6日出生。少時家貧,1896年(清光緒22年)投淮軍當兵。1902年改投武衛右軍,曆任哨長、隊官、管帶等職。1911年(宣統3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參與發動灤州起義,失敗後被革職遞解保定。1914年7月任陸軍第7師第14旅旅長,率部在河南、陝西一帶參加鎮壓白朗起義軍。9月任陸軍第16混成旅旅長。
1915年,馮玉祥奉令率部入川與護國軍作戰,暗中與蔡鍔聯絡,於次年3月議和停戰。1917年4月被免去第16混成旅旅長職。7月率舊部參加討伐張勳辮子軍有功,複任第16混成旅旅長。
1918年2月,馮玉祥奉命率部南下攻打護法軍,在湖北武穴(今屬廣濟)通電主和,被免職留任。6月率部攻占湖南常德後,被撤銷免職處分,11月任湘西鎮守使。1921年8月任陸軍第11師師長,旋署陝西督軍。
1922年夏第1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率部出陝援直,擊敗河南督軍趙倜部,5月調任河南督軍。因受直係軍閥首領吳佩孚排擠,10月被派為陸軍檢閱使,率所部駐防北京南苑,抓緊練兵。1923年曹錕、吳佩孚控製北洋政府後,馮在孫中山推動下,與陝軍暫編第1師師長胡景翼及第15混成旅旅長孫嶽結成同盟,決心尋機推倒曹、吳軍閥統治。
1924年第2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任直軍第3軍總司令,趁直、奉兩軍在石門寨、山海關等地激戰,回師發動北京政變,推翻直係軍閥政府,驅逐清遜帝溥儀出宮,改所部為中華民國國民軍,任總司令兼第1軍軍長,電邀孫中山赴京共商國是。但迫於形勢,又同反直係的軍閥張作霖、段祺瑞妥協,組成以段為臨時執政的北洋政府。
1925年春,馮玉祥迫於奉、皖兩係軍閥的壓力,赴察哈爾張家口(今屬河北)就任西北邊防督辦,所部改稱西北邊防軍(簡稱西北軍)。8月任甘肅軍務督辦仍兼西北邊防督辦。
在此期間,馮玉祥接受共產黨人和蘇聯專家幫助,建立各種軍事學校。1926年1月在奉、直軍聯合進攻下被迫通電下野,旋赴蘇聯考察。8月中旬回國,迅即被廣州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軍事委員會委員。
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9月17日,馮玉祥在綏遠五原(今屬內蒙古)誓師,就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正式宣布全體將士集體加入中國國民黨,參加國民革命。根據廣州國民政府要求,在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建議下,製定“固甘援陝,聯晉圖豫”的戰略方針。隨即率部參加北伐戰爭,出師甘、陝,11月解西安之圍。1927年4月,所部被武漢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任總司令,旋率部東出潼關,鏖戰中原,與北伐軍唐生智部會師鄭州。此後,曾一度附和蔣介石、汪精衛“清黨”反共。1928年率部參加第2期北伐。10月任行政院副院長兼軍政部長。因軍隊編遣等問題與蔣發生利害衝突,在1929年和1930年爆發的蔣馮戰爭和蔣馮閻戰爭中失敗下野,所部被蔣收編。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馮玉祥積極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933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和推動下,與方振武、吉鴻昌等在張家口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被推舉為總司令,指揮所部將日軍驅逐出察哈爾省(今分屬河北、內蒙古)。8月在蔣派重兵威逼下辭職,隱居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