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物鑒定專家、中國曆史博物館研究員史樹青先生,把文博工作者治學方法總結為“讀”、“摸”、“寫”三字訣。
所謂“讀”就是要多讀書。史先生有一句名言“有錢就買書,無事不出門”。隻有博覽群書,才能積累廣博的學問。而要做學問、搞研究,就必須“摸就是多摸文物。這個摸有兩層含義:一是反複仔細地察看文物,熟爛於心;二是用心揣摸這個文物的文化特征及莫相關的問題。
再一個就是“寫”,即勤動腦,勤動手,把自己對某一藏品的心得體會與研究成果寫成文聿。其實寫文章的過程又是對研究的進一步深化。這個“三字訣”與宋伯胤先生的“讀實物”異曲同工。讀文物的過程也就是研究的過程。把文物讀懂了,研究成果也出來了。
那麼,如何對藏品進行研究呢?
第一,要經常翻閱考古發掘資料和文物研究成果。翻閱考古發掘報告和報導可以及時掌握考古發掘的新發現,新信息,也可增加自己對文物的感性認識。文物研究的書籍與刊物汗牛充棟,我們不妨先從國家文物局編印出版的那;套文物教材讀起。當然這些教材都是概論性質的著作,對於中小型博物館的同誌盡管不一定實用,但最好翻一翻,係統地掌握文博方麵基本知識。其次,要多看實物。不但要看自己的藏品,有機會還要多看兄弟館的陳列展覽;要抱著學習的目的用心去看,聯係自己的館藏去看,不能走馬觀花。另外,要多看文物圖錄一類的出版物。這是一種直觀的、立竿見影的學習方法。
第二,要善於利用文獻目錄藏品研究少不了要參閱別人的研究成果。但是考古發掘資料和文物研究成果的著述浩如煙海,我們又怎麼去找這些資料呢?善於利用文獻目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這些文獻目錄,我們可以檢索某項研究或某種藏品在會省乃至全國的發現與研究情況,一方麵正確評價認識自己的藏品在全國的地位與價值,另一方麵為自己的研究;作搜集參考資料。
第三,要學會利用曆史文獻藏品研究不能僅滿足於對藏品本身的鑒定、斷代、形製描述等簡單的介紹,還要對它產生與存在的曆史文化背景進行研究。比如商周的青銅器,它反映的是當時的身份與等級製度。要更深地說明這件藏品,就要了解商周的等級製度。又如漢代墓葬中一般都會出土大量的生活日用品明器。這與兩漢時期盛行厚葬的風氣有關。史籍記載,東漢後期“死雲以奢侈為高”。“京師貴戚,郡縣豪家,生不及養,死事乃崇葬。或至刻金縷衣,欞梓梗楠,良田造瑩,黃壤致藏,多埋珍寶,偶人車馬,造起大塚,廣種鬆柏,廬舍祠堂,崇侈上僭。寵臣貴戚,州郡世家,每有喪葬,都官屬縣,各當譴便賁心靜如水,耐得住寂寞,奉,車馬帷帳,貨假待客之具,竟為華觀”。由於這一風氣盛行,“天下拔慕,恥不相逮”》-些人竟“念親相終,無以奉遣,乃約其供養,豫修亡歿之備”。窮苦百姓甚至“竭盡家業,甘心而不限。窮隘既破,起為盜賊”。如果我們能了解這些文獻記載,那麼對兩漢墓葬文物的研究就會更深刻了。再比如有些文物藏品,牽扯到有些曆史事件、曆史人物和典章製度,我們必須查閱有關文獻才能搞清楚有關問題,諸如此類。文獻學的功底深淺,對於藏品研究深度有很大影響。
第四,要善於學習,隨時積累與本館藏品有關的資料。發現有用的資料,隨手記下來或剪下來,處處留心皆學問。另外,博物館工作者,要當“雜家”。不但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還需要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識方麵的知識,甚至天文地理、陰陽八卦、風水地理、相麵算命、佛教、道教等方麵的一些基本理論。因為好多藏品都涉及這方麵的內容。這樣日積月累,對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大有幫助。
通過以上討論,我們對藏品搜集研究與博物館發展前途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中小型博物館充滿光明美好的發展前景。
在黃土高原文化探索將告一段落的時候,讓我們登上祖國西南的另一塊高原貴州,再領略一下清水江兩岸苗族同脃喧騰熱烈的龍舟節和那裏獨特的獨木龍舟文化。雖然幹涸蒼涼的旱原與四季如春的水鄉有天壞之別,但文化卻有相通的地方。比如,以血緣為紐帶的鄉村社會,以熬煮為主的原始食風,好酒仗義的淳樸民風,熱情撩人的信天遊與勾魂攝魂的苗族飛歌等等。對比研究一下,或許能開闊我們的視野。我研究陝北文化,也從那裏得益良多。我的學術研究之路,還是從費州髙原起步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況我們所研究的苗族龍舟文化,也是一塊碩大的民族文化的璞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