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附卷他山之玉(1)(1 / 3)

龍舟競渡新論

-苗族龍船節居示錄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是龍的故鄉。龍舟競渡是長江流域和東南沿海地區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事象。這些地區的龍舟競渡活動,從農曆二月初二到重陽節,在不同的地點,幾乎每月都有,但多為端陽節的一個內容。對此,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聞一多全集》卷一),文崇一先生在《九歌中的水神與華南的龍舟賽神》(台灣《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總第11期)專文中有詳細論述。貴州省台江縣清水江兩岸施洞地區的苗族人民,以競渡活動命名節日,曰“龍船節”,小端午(五月初五)劃一天,大端午(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接著劃四天。此期間,以龍舟競渡為文化載體,導引出對歌遊方、鬥牛、賽馬、鬥雀、踩鼓、商業貿易等活動,猶如巨幅風情畫卷,展現出這裏的苗族人民社會、經濟、文化、心理素質等廣闊的社會生活圖景。龍舟的獨特形製、龍船節起源的傳說、古老的祭祀活動等,都透露出一些龍舟競渡的原始文化痕跡。對此,國內很少有人論及。筆者有幸考察過這裏的龍舟節,感受良深,對龍舟競渡的起源、功能及與此相關的一些問題有些新的想法,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苗族龍船節的實地調查資料為主,作些探討,故又曰苗族龍船節啟示錄。

一、龍舟的原始形製

龍舟一詞,最早見諸典籍記載的是《穆天子傳》:“天子乘鳥舟龍浮於大沼。”按,浮與桴通,即小舟。鳥舟龍浮即鳥舟龍舟。晉代人郭璞也認為係“舟以龍鳥為形製”。

這種以龍鳥為形製的舟到底是什麼樣子?據雲南、責州、廣西等地發掘的競渡船紋銅鼓的紋飾所見,有的船象獨木剜成的輕舟,船頭隻有一隻鳥眼裝飾,有的船頭是鳥,船尾是魚,競渡的人都以相同的動作劃槳。據考證,這些寫實競渡紋的銅鼓,都是漢代的。馮漢驥認為“早期銅鼓上的水鳥應是翔鷺或其他圖案的變形”(《雲南晉寧出土銅鼓研究》)。這也印證了《淮清水江苗族的龍船,全係高大的杉木或桐木獨根掏空而成。中間的一隻長七丈,為母船,兩邊各一隻,長五丈,稱子船。下水前,將三隻並列,捆成一排,曰:母子船。五彩龍頭昂然船首。龍頭上還安了對彎彎的水牛角。其狀略如清同治徐家幹《苗疆聞見錄》所載“(苗人)好鬥龍舟,歲以五月二十日為端午,競渡於清江寬深之處,其舟以大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後置鳳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橈激水,行走如飛。清《鎮遠府誌》也說“清江苗人於五月二十五日作龍舟戲,形製詭異,以大樹挖槽為舟,兩樹合並而成,舟極長,約四、五丈,皆站立劃槳,險極。”據說,湘西鳳凰縣苗族的龍舟也接近這樣的形製。所謂“鳳尾”,過去是用一束茅草插入舟尾部的一個孔中,呈鳥尾狀。如今此孔猶存,但很少有人再插茅草,想是習俗的簡化所致。但龍頭鳳尾的說法還在。

《南子·本經訓》的說法:“龍舟鶓首”。鶿者,水鳥。張衡《西京賦》雲:“命舟牧為水嬸,浮鵠首,翳雲芝”(《文選》卷二)。薛綜注曰:“船頭象鵠鳥,厭水神,故天子乘之。這樣看來,水鳥頭的獨木舟也許就是最早的龍舟了。它大概產生於漁獵時代。人們對水的冥冥之力神秘莫測,常受其害。而水鳥和魚卻能自由自在地在水中嬉戲覓食。於是先民們視水鳥為能壓水神的靈物,供置船頭,求其庇護。此時的龍,隻是作為圖騰標記,還沒有取得水神的神聖地位。

進入農業社會以後,自然崇拜中的水神演變為能致雨的龍神,進而成為人格化的龍王(詳見《山神·水神·樹神》一節)。掌管雨水的龍對農田豐德關係極大。甲骨文中就有向龍卜問雨水、病勢的文辭Z《山海經》亦有“旱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的傳說。《呂氏春秋》雲:“龍致雨”·這樣,我們是否可以推測,最遲從商代開始,龍即取代了水鳥的地位,昂然船首,成為後來意義上的龍舟。水鳥則被排擠到船身或船尾,最終被鳳鳥所代替。愈到後來,水鳥的地位愈低。最後,隻殘存一點兒痕跡。

222與此相類似的例證還有:台灣的龍船,有的畫龍,有的畫鳳,有的在同一條船上同時畫龍鳳兩種動物。泰國的龍船有龍頭、鳳頭,還有老虎頭(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與華南的龍舟賽神》)。

由上,我們大體可以得出結論說,龍舟的原始形製,由先民們捕魚的獨木舟脫化而來,前置水鳥,以壓水神。後來則龍頭鳳尾。後代龍舟的普遍形製是尖底,形如梭。或以較小巧的平底船改裝。有的前置龍頭,後置鳳尾,有的龍頭龍尾,有的尾部不加裝飾。皆坐而劃之。官家龍船,純為戲樂,極盡裝飾。這些都與龍舟的原始形製相去甚遠,倒是清水江苗族的獨木舟,源遠流長,耐人尋味。

二、龍舟競渡的起源

龍舟競渡的起源,眾說紛紜。典籍記載以《荊楚歲時記》為代表,謂吊屈原、伍子胥、越王勾踐。此外,地方誌中還有追念東漢馬援(《來鳳縣誌風俗》)、紀念扞海滅寇有功的張神(《山陰縣誌·風俗》)等不同說法。其中以吊屈原說影響最大。聞一多等學者早對這種說法提出懷疑。“端午節本是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而賽龍舟便是這祭儀中半宗教半社會性的娛樂節目……它的起源在屈原以前,不知道多遠呢。”(聞一多《端午考》)若以文化人類學的眼光視之,龍舟競渡的起源遠在漁獵時代。荊楚吳越水網地區的原始先民出於對水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的恐懼與依賴,於是斷發文身,自認龍子,駕舟競渡,以娛水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