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附卷他山之玉(1)(2 / 3)

我們試以清水江苗族龍船節起源的傳說為主要材料,討論這個問題。

傳說很久以前,清水江邊有父子兩人靠打魚為生。父親名叫保,兒子名叫九保(苗族興父子連名製)。有一天,父子倆正在江中打魚,突然兒子被惡龍拖入水中。父親潛水找到龍洞,見兒子已被惡龍害死。他悲憤至極,放火燒了龍洞。此後,一連幾天天昏地暗,大雨滂沱,人們很是發愁。有一天,勝秉寨的一個婦女帶兒子去河邊洗衣。天真的孩子一邊用洗衣棒擊水,一邊念叨“咚咚哆!咚咚哆!”說也奇怪,天漸漸亮了。那惡龍的屍體浮在水麵上。人們發現後,便來分龍肉。勝秉寨來得最早,搶到龍頭,平寨得了龍頸,塘龍得了龍身,施洞晚去一步,得了龍尾,楊家寨去得最晚,隻分得龍腸子。分龍以後,惡龍給人們托夢說:“我害了老人的獨子,我巳賠了性命。願你們看在我往年興雲布雨的好處,用杉樹仿照我的身軀,在江上劃幾天,我保你們人口平安,五穀豐收。”於是,各寨都做起龍舟,按分龍的先後順序,五月初五在勝秉劃,初六在平寨劃……以此類推,最後一天在施洞劃。因此時正是插秧大忙,以後各寨又商量,將劃龍船的日期推到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次年,恰遇大旱,大家認為是改變日期造成的,又商議五月初五勝秉劃一天即停下來,到插完秧時再從五月二十四日開始接著劃四天。這樣,劃龍船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競渡應是史前圖騰社會的遺跡。”(聞一多《端午考》)一些古老的習俗的起因,大都與原始社會的一個部落、一個部族及後來一個民族的生產生活和共同願望密切相關。苗族的先民原來生活在荊楚一帶水網地區,也是一個奉龍為圖騰的古老民族(詳後)。他們經常受到水的恩惠,又遭受水加於的災害,於是對水又恐懼又依賴。透過這個傳說,我們會發現苗族先民對水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力矛盾的心情CT在遭受水害時,他們曾奮力反抗。殺龍和分食龍肉,便是這種反抗精神的生動體現。象所有洪水神話所說的那樣,人類的叛逆觸怒了神靈,終於招致可怕的報複“一連幾天,天昏地暗,大雨滂沱”。無奈何,人們隻得又設法討好它。惡龍托夢的說法,使討好水神的行為塗上一次神秘的色彩。討好水神的方式,最初可能是駕著捕魚的獨木舟,舟頭放著或刻畫了水鳥,人們也化了妝,作競渡的遊戲。後來,才劃著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急鼓和呐喊、吭歌聲中,懷著虔誠而又顫栗的心情,莊嚴而熱烈地進行著那神聖的儀式,以博得水神的歡心,求得它的保護。這便是龍舟競渡起源的原始動因。它遠在紀念屈原等曆史人物的傳說之前。如果我們再把苗族獨木龍舟的形製、祭祀的神靈及競渡的功能等方麵聯係起來考察,龍舟起源這個問題也許更明白些。

三、競渡活動的原始創造者

誰是競渡活動的原始創造者?聞一多先生認為“出於吳越民族。並認為與崇拜龍圖騰有關(《端午考》)。按,越為夏少康庶子之裔,吳為周太王子太伯之後,越人入居江浙當在吳前無疑。越為國名,其族為閩,後亦用為族稱,泛指古代東南沿海地區之民族。勾踐滅吳後,越人始顯名於世。

(蒙文通《越史叢考》)越人之前,當地巳生活著眾多的土著部落。他們曾創造出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後來,各部落才融合為一個民族,即越族。據此,聞先生之說似以“出於越”更為確切。盡管這個越族是後起的,我們還是權且按習慣說法稱其為“越人”。

我還認為三苗集團的先民也是競渡活動的原始創造者,試分析如下:

據曆史學家和民族學家研究,三苗集團很早以前就勞動生息在江漢地區,為後來楚國的土著居民之一。屈家嶺文化被認為是他們的先民創造的。

《史記》也記載三苗故地在今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湖、江西鄱陽湖一帶。他們曾參加蚩尤部落聯盟,發動對黃帝部落的戰爭,堯舜禹時代繼續與華夏集團交流融合。三苗之未同化部分與越族先民一樣,生活在江河縱橫,湖泊密布的水鄉澤國,都奉龍為圖騰。共同的信仰和共同的生活體驗,必然產生共同的文化風習。越族與三苗的先民漁獵時代就創造了與水神攀交情的競渡活動。至今,荊楚吳越地區競渡之風甚盛,當有很深的曆史淵源。

商初,中原高陽氏後裔祝融部落的一支逐漸遷入江漢地區,與這裏的土著居民三苗集團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即商周文獻所稱的“荊楚”

“荊蠻”“楚蠻”。他們的文化互相影響,趨於一致。《史記·周本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