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附卷他山之玉(7)(3 / 3)

其二,在民間觀念中,競渡可以驅邪消災。《羅定州誌》說:“自朔至五,結彩蓮船,以觀競渡,至末夜,鳴金擊鼓,迎神逐疫。B彩蓮船怎麼個驅疫呢?福建晉江的風俗是,端午這天,有四個男孩童抬著一個龍頭,後麵跟著彩蓮隊,每人手裏舉一麵彩旗,上麵插著榕葉和艾葉,還有幾位男孩扮女相的“花婆,手裏各提一隻永春漆籃,藍裏放著紅白鮮花。他們唱著《唆羅漣》,沿路載歌載舞。所到之處,人們放鞭炮迎接。彩船隊員手執彩旗,衝進去表演一番,據說這樣便會驅除災邪,興旺發達。陸川縣的風俗,端午這天,男人到江裏洗浴以禳災,名曰洗龍舟,以為借了龍舟的光,就可以禳災。這些從競渡活動中派生出來的巫術儀式可以從遠古時代先民們的“禳災”巫術中找到它的影子,隻不過蒙上了一層節日勝景的色彩罷了。

其三,求雨。這是從原始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古老觀念,也是龍舟競渡的主要目的。福建《興化府誌》載:“五月五日薦祖,牲用鵝……各社為龍船,自一日起至初五止,相好競渡。”這裏把競渡和祭祖連在一起,可見競渡求雨的重要。閩南漳州、晉江有所謂龍船鼓。《清嘉錄·五月》載,以五月二十日為分龍日,次日若有雨,則稱為“分龍雨”。民間諺雲:二十分龍二十一雨,石頭縫裏都是米。蔡雲《吳斂》詩寫道:“南阡朗日帶長虹,北陌頑雲鬥疾風。偶湊分龍得新雨,山村水蕩說年豐。·這裏所說的“分龍,似乎和龍舟競渡關係不大,其實不然。我們再看貴州台江施洞苗族的龍船節習俗。他們自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劃龍舟,最後這天,也稱分龍。當日或次日有雨,則稱為“分龍雨,據說,很久以前,他們殺了作孽的惡龍,二十七日分食龍肉,惡龍托夢說,隻要人們在分龍這天,照它活著時的樣子FujuanTashan/hi做龍舟船在江上劃,它就可以保佑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分龍求雨,跟吊打龍王求雨的做法相似,反映了人們對自然力的反抗而又依賴的心理,當然是一種比較積極的巫術。它和競渡聯係起來,如果碰巧下了雨,更增加了人們對龍舟競渡的信仰。

解放以後,嶺南地區龍舟競渡活動較舊時簡化了許多。龍舟普遍的形製是尖底,形如梭,或以較小巧的平底船改裝。如漳州的龍船,船頂是蓋竹蓬的普通船。台灣則幹脆“以杉板漁船相競。”(《台灣府誌》)。船後分五色,前安龍頭,後置龍尾,船身彩繪鱗甲,極盡裝飾。閩南的龍舟,船首雕刻龍頭,口能開合,舌能轉動,無不精巧其極。那些原始的宗教含義和競渡儀式幾乎被人們遺忘了,愈發變成一種競技娛樂活動,有的地方甚至把它納入民間體育項目,並於當年10月、次年7月分別在佛山和葛洲壩三江航道舉行了首屆、二屆屈原杯龍舟競賽,廣東隊兩度奪冠。如果我們聯係本文所述百越地區龍舟競渡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曆史傳統,那麼廣東隊奪冠則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