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孫子曰:兵者①,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②也。
故經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計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⑤。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⑥。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⑦。凡此五者,將莫不聞⑧,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⑨?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將聽吾計⑩,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紒紝矠,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注釋】
①兵:本義為兵械,後引申為兵士、軍隊,這裏指戰爭。
②察:考察,研究。
③五事:指道、天、地、將、法。經,指分析。
④校:通“較”,比較;計,指“七計”;情,指情況。
⑤陰陽:指晝夜等天時氣象的變化;寒暑,指氣溫的不同;時製即為“時節”,指四季時令的更替。
⑥智、信、仁、勇、嚴:指將帥的智謀,賞罰有信,愛撫士卒,勇敢果斷,軍紀嚴明等。
⑦曲製:指軍隊組織編製方麵製度;官道:指各級將吏的職責區分、統轄製度;主用:軍用物資的管理。
⑧聞:知道,了解。
⑨孰:誰,這裏指哪一方。
⑩將:作為“聽”的助詞,意為如果聽從我的計謀。
去:離開,放棄。
以:通“已”。聽:聽從,采納。
佐:輔助。
權:權謀,應變之意,全句意為可根據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或行動。
詭:詭詐,奇詭。
撓:挑逗,激怒。
勝:高超的境界。
不可先傳:無法預先說出來。
廟算:古時興師前,要在廟堂裏舉行軍事會議,謀算作戰計劃,叫“廟算”。
算:計數用的籌碼,這裏指勝利的條件。
【譯文】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係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不可以不認真考察,仔細研究。所以,要通過對敵我五方麵的分析,比較敵對雙方的情況,來探索戰爭勝負的情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將,五是法。所謂“道”,是指民眾與國君的意願一致,這樣民眾可以在戰爭中為國君出生入死,不怕危險。“天”是指晝夜,陰晴、寒暑四時的變化。“地”指地勢的高低、路途遠近、險阻平坦、廣闊狹窄、是否利於攻守等。“將”指將帥的智謀才能、賞罰有信、愛撫士卒、果斷勇敢。“法”是指軍隊的編製、將吏的管理、軍用物資的供應和管理製度規定。這五方麵,將帥們沒有不知的,但隻有深刻了解、掌握這些情況才能夠取勝,否則,就不能取勝。所以要從以下七個方麵來分析比較敵我優劣,來探求戰爭的勝負:哪一方國君政治賢明?哪一方將帥指揮高明?哪一方天時地利更好?哪一方法令能得到貫徹執行?哪一方軍事實力強?哪一方士兵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嚴明?根據這些,就可以判斷勝負了。
如果能聽從我的計謀,運用它指揮作戰一定勝利,就留用;如果不聽從我的計謀,用兵作戰必敗,就棄之不用。有利的計策已被采納,還要設法造成有利的態勢,以輔助作戰取勝,所謂“勢”是根據有利條件而采取相應措施或行動。
用兵作戰是一種詭詐的行為。因此,能打,裝作不能打;要打,裝作不想打;要向近處,裝作要向遠處;要向遠處,裝作要向近處;對於貪利的敵人,要用小利引誘它;對於處於混亂狀況的敵人,要乘機攻取它;對於力量充實的敵人,要注意防備它;對於兵力強大的敵人,要暫時避開它;對於易怒的敵人,要設法激怒它;對於鄙視我方的敵人,要使它更加驕傲;對於休整得好的敵人,要設法使它疲勞;對於內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它。要在敵人沒有準備的狀態下發動攻擊,要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采取行動。這是軍事家取勝的奧妙,是不能預先規定的。
凡是未戰以前預計能夠取勝的,是因為籌劃周密、取勝的條件充分;未戰以前預計不能取勝的,是因為籌劃不周、取勝的條件不充分。籌劃周密、條件充分,就能取勝;籌劃不周、條件不充分,就會失敗,更何況不作籌劃、沒有勝利的條件呢?我們根據這些來觀察,誰勝誰負就顯而易見了。
【淺析】
《始計篇》是《孫子兵法》的首篇,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僅三百餘字的《始計篇》,先概括,後層層論述,條理清晰,言簡意賅。開篇即以“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來評價戰爭,突出戰爭的重要性,為後來的精彩分析和闡述打下基礎。
首先,孫子提出了著名的“五事”、“七計”,通過它來判斷戰爭勝負的情勢。這部分論述十分具體,並且還提出了在“五事”、“七計”之上的“將者”,即這“五事”、“七計”都應該被戰爭的領導者所掌握,並能通過敵我情況的比較,做到“知己知彼”而“百戰百勝”。
繼而,孫子又提出“兵者,詭道也”,第一次從戰略的高度肯定了詭詐用兵的重要性,闡明了戰爭的藝術就是詭詐之術。“詭”具體來講就是後麵提到的十二條“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克敵製勝”。
最後,孫子又提出了“未戰先算”、“多算多勝”的觀點。這又一次強調了“慎戰”、“重戰”的態度。要求決策者們在進行戰爭之前,要進行周密的計劃,對於“五事”、“七計”等進行估計和安排,要創造有利條件來贏得勝利。
這幾項謀略,在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人們把古代戰爭的理論廣泛運用到現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為人處事幾方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經濟方麵,“不勝即亡”,所以,商戰與戰爭有極大的相似性,因此人們越來越重視《孫子兵法》的現實指導意義了。
·計謀例說與應用
原文:“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將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譯文:“五事”指政治、天時、地利、將領、法製。
“七計”指哪一方君主比較賢明?哪一方將帥指揮高明?哪一方天時地利更好?哪一方的法令能切實得到貫徹執行?哪一方軍事實力更強大?哪一方士卒訓練有素?哪一方賞罰比較嚴明?
《孫子兵法》與軍事——孫臏伐魏救韓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出兵攻打韓國,韓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王早有討伐魏國之心,立刻召集群臣商議救韓之計。
相國鄒忌說:“勞師救韓,得不償失;萬一失敗,更加不利。不如不救。”
大將田忌說:“如不救韓,韓國歸降魏國,對我們齊國有百害而無一益,應該馬上出兵相救。”
軍師孫臏對鄒、田的意見都不讚成。他說:“魏國攻韓,我們不能不救,但出兵過早,等於是我們代替韓國去跟魏打仗,實在是下策。我們應等到魏、韓兩國都打得疲憊不堪時再出兵,這時定能大獲全勝。”
齊王采納了孫臏的策略,親自召見韓國使者,與韓國使者暢談齊、韓的友好,然後告訴使者,齊國決定派兵援助韓國。
韓國使者回國複命。韓王得到齊王的許諾,信心大增,命令三軍拚死抵抗,給了魏軍以極大打擊。齊國看時機成熟,便命令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援韓國。
田忌采用了孫臏當年的“圍魏救趙”之計,與孫臏一起統率大軍,直取魏國都城大梁。魏王害怕了,連忙命令進攻韓國的魏軍班師回國,隨後又任命太子申為將軍,任命龐涓為大將,率十萬精兵與齊軍決戰。孫臏對田忌說:“魏兵悍勇,交戰之時,我軍可佯裝敗退,引敵冒進,然後因勢利導,消滅魏軍。”說罷,講出一條妙計,田忌大喜。按照孫臏的計策,第一天撤軍,田忌令兵士挖了供十萬人做飯的軍灶;第二天撤軍,隻挖了供五萬人做飯的軍灶;第三天撤軍,軍灶的數量減少到僅供二萬人用。
魏軍統帥龐涓見齊軍軍灶的數量急劇減少,不由喜形於色,驕傲地對部下說:“我早就知道齊軍怯懦,才進入我境內三天,他們的兵士就跑了大半了。”他嫌步兵行動遲緩,就丟下他們,隻帶領輕車精騎,一路猛追,沿途又見齊軍丟下一些輜重,龐涓認為齊軍已經混亂,竟一直深入齊國境地。
龐涓率軍追到馬陵(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南),天色已晚。這裏地形險要,道路狹窄。龐涓突然發現路邊一棵大樹被刮去樹皮,寫著字,一時又看不清楚,就讓兵士點燃火把照亮。龐涓還沒看完上麵的字,早已埋伏在那裏的齊軍萬箭齊發,魏軍頓時大亂。龐涓領兵舍命廝殺,想衝開一條血路,無奈齊軍重重包圍,地形十分險要,衝不出去。慘敗之下,龐涓又羞又憤,揮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俘虜太子申,十萬魏軍全軍覆滅。從此,魏國一天天走向滅亡。
齊國既救了韓國,又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魏國,一箭雙雕。
【活學活用】無論做什麼事,大到國家政治、軍事,小到百姓的工作、學習,都要講究一個火候。火候掌握得恰當,就是謀略的成功。早了達不到目的,遲了又會耽誤事。所以,火候掌握得合適不合適,非常重要。它也是人們要掌握的硬功夫,掌握它就會在做事中立於不敗之地。
《孫子兵法》與政治——郭子儀大智大勇聯回紇
唐代宗寶應二年公元763年,西北邊疆少數民族吐蕃糾集回紇等其他民族共二十多萬人氣勢洶洶地殺入大震關,一度攻入京都長安。唐代宗命長子李適為元帥駐守關內,命老將郭子儀為副元帥,率兵赴鹹陽抵禦。
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時與回紇建立了友好關係,他勇敢善戰,身先士卒,回紇人十分欽佩,都稱他為“郭公”。郭子儀決定利用這種關係拆散回紇與吐蕃的聯盟,把回紇拉到自己這邊,共同對付吐蕃。為此,郭子儀派部將李光瓚去“拜訪”回紇頭領藥葛羅。藥葛羅得知郭子儀來了,大為驚異,因為他在出兵前就聽說郭子儀和唐代宗已經死了,於是提出要見見郭子儀。
李光瓚回到軍營,將藥葛羅的話轉告給郭子儀,郭子儀立即決定到回紇軍營去,親自跟藥葛羅“敘敘舊”。郭子儀的兒子和眾將領紛紛勸說郭子儀不能去冒險,又說:“即使去,最少也要帶五百精兵作護衛,以防萬一。”郭子儀笑道:“以我們現在的兵力,絕不是吐蕃和回紇的對手;如果能說服回紇退兵,或者說服回紇與我們結盟,那就能打敗吐蕃。冒這個險,我看值得。”說罷,隻帶領幾名騎兵向回紇軍營進發,同時派人先去回紇軍營報信。
藥葛羅及回紇將領聽說郭子儀來了,都大驚失色。藥葛羅惟恐有詐,命令擺開陣勢,他本人彎弓搭箭立於陣前,時刻準備開戰。郭子儀遠遠望見,索性脫下盔甲,將槍、劍放在地上,獨自打馬走上前。藥葛羅見來者果然是郭子儀,立即召喚眾將跪迎郭子儀入營。郭子儀見狀,慌忙下馬,將藥葛羅及眾將攙起,攜手進入軍營。
郭子儀對藥葛羅說:“回紇曾為大唐平定安史之亂出過不少力,唐王也待回紇不薄,這一次為什麼反要來攻打大唐呢?”藥葛羅羞愧地說:“郭公在上,我們回紇人不說假話,這一次出兵實在是被大唐叛將仆固懷恩騙來的。仆固懷恩說郭公和代宗都已不在人世,如今郭公就在眼前,我們馬上退兵。”
郭子儀說:“我們大唐兵多將廣,像安祿山、史思明這樣的叛亂都能被平定下去,吐蕃與安、史相比尚且不如,哪裏會是大唐的對手如果回紇能與大唐聯手,共同打敗吐蕃,代宗皇帝一定會感謝你們的。”
藥葛羅激動地說:“我們回紇聽郭公的,就這麼辦!”說罷,命令士兵取酒來,要與郭子儀盟誓,郭子儀連連拱手致謝。
回紇人十分講信義,盟誓之後,立即調兵遣將,向吐蕃發起攻擊,郭子儀也傾全軍精銳同時向吐蕃發起進攻。吐蕃大敗,損兵折將數萬,倉皇逃命而去。
郭子儀大智大勇,未費一刀一槍,將“勁敵”回紇“轉化”為朋友,又借助回紇人的力量打敗了吐蕃,捍衛了大唐的疆域。
【活學活用】名氣與膽略同在。名氣在膽略之前,但名氣不大或還沒成名時,膽略又是在前的,兩者相輔相承。任何一位大政治家之所以出名,就是在他一生經曆的事件中用膽略向世人證明他的名氣,反過來,大的名氣又使他有了更大的膽略。
《孫子兵法》與經濟——豐田之路
豐田喜一郎是日本一位著名的紡織機械製造商的兒子。按常理,他應該繼承父業,搞紡織工業,但他卻遵照父親“一個人的一生隻能幹一行,我搞紡織,你就幹汽車吧”的遺願,選擇了汽車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