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孫子兵法·九變篇(1 / 3)

【原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圮地無舍①,衢地合交②,絕地無留③,圍地則謀④,死地則戰⑤。途有所不由⑥,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君命有所不受。

故將通於九變之利者⑦,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⑧。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⑨諸侯者以業⑩,趨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注釋】

①圮地:難以通行的地區。圮(pǐ痞)毀壞。

②衢地交合:四通八達的地區。衢(qú渠)。《說文》:“衢,四達謂之衢也。”

③絕地:指交通困難,又無水草糧食,難以生存之地。

④圍地:指四麵險阻,出入通路狹窄之地。

⑤死地則戰:指前不得進,後不得出,非死戰則難以生存的地區。

⑥途:道路。由自,從,通過之意。

⑦九變:機變行事,靈活多變的運用原則。

⑧雜於利害:考慮到利、害兩方麵。雜,摻雜,引申為兼顧之意。

⑨役:使,這裏指役使諸侯為我效力。

⑩業:指危險的事情。

趨:歸附,依附。

恃:《說文》:“賴也”,依仗。

必死,可殺:指有勇無謀,隻知死拚,則有可能被殺。

必生,可虜:指臨陣畏怯,貪生怕死,則有可能被虜。

忿速,可侮:指急躁易怒,則有可能受侮。

廉潔,可辱也:指廉潔好名,過於自尊,有可能被淩辱。

愛民,可煩也:意指臨戰愛民是應當的,但切不可過分愛民而中計受騷擾。

【譯文】

孫子說:大凡用兵的法則,主將受領國君的命令,征集兵團,編成軍隊,出征時在“圮地”不可宿營,在“衢地”應結交鄰國,在“絕地”不可停留,在“圍地”要巧出計謀,在“死地”要殊死奮戰。有的道路不宜走,有的敵軍不宜打,有的城邑不宜攻,有的地方不宜爭,國君命令有的可以不執行。

所以,將帥能夠精通以上各種機變的運用,就是懂得用兵了。將帥不能通曉以上各種機變的運用,雖然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揮軍隊不知道各種機變的方法,雖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量。

所以,聰明的將帥考慮問題,必須兼顧到利害兩方麵的條件。在有利情況下要同時看到不利條件,禍患才可以預先排除;在不利的情況下要同時看到有利條件,事情才可以順利進行。所以,要使各國諸侯屈服,就用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脅他;要使各國諸侯忙於應付,就用他不得不做的事去驅使他;要使各國諸侯歸附,就用小利去引誘他。

所以,用兵的法則是,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來,而要依靠自己,充分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會進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敵人無法攻破的力量。

所以,將帥有五種因性格上的缺陷造成的危險:有勇無謀,隻知死拚,可能會被誘殺;臨陣畏怯,貪生怕死,可能會被俘;急躁易怒,則經不起刺激;廉潔好名,則受不了侮辱;一味“愛民”,則可能會因掩護居民而導致煩擾。以上五點,是將帥易犯的過錯,也是用兵的災害。軍隊覆滅,將帥被殺,都是由這五種致命危險引起,這是為將帥的人不可不充分認識的。

【淺析】

曆來對“九變”的說法不一,有人認為“九變”是指本篇中“圮地無舍”到“地有所不爭”等九事,也有人認為“九”言極數,九變即多變的意思。但無論哪一種說法都認同這樣一個道理:九變,是要求人們機變行事,靈活多變地運用各種方法和原則。

孫子在開篇提出了在不同地形下,由於位置、地貌的不同,而應采取不同的部署與措施(這在《九地篇》中仍有論述)。圮、衢、絕、圍、死,這些都是曆來兵家注意的地形,依勢而變方可通曉“九變之術”。

孫子說“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是說有智慧的人,無論處理任何事,一定會將利與害一並考慮,這樣,會使事情得以順利進行,也會使令人擔心的事消失不見。權衡利弊之後再去決定作戰的計劃與計謀,使不利化為有利,或者盡一切努力而達到“趨利避害”。

在本篇中,孫子又一次提出“有備無患”的用兵之法。因為在戰爭之中,失去先機的倉促應戰是最為忌諱的。所以在戰爭之前,將帥們不能把希望寄托在敵人不來、不攻上麵,不能心存僥幸,而應該把勝利奠定在自己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做到“防患於未然”。最後,孫子又提出了“將帥五危論”。他說將帥有五個陷阱:“死、生、忿、廉、愛”,過分傾向於這五種感情,會使將帥失去勝利,也會使軍隊由於失敗的將帥而遭慘敗。真正的將才應該是具有良好的性格修養的人,應該有大將風度,冷靜沉著,從容不迫,如《九地篇》中所說“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計謀例說與應用

原文:“是故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譯文:所以,聰明的將帥考慮問題,必須兼顧到利害兩方麵,在不利情況下看到有利,事情可順利進行;在有利時看到不利,禍患才可以預先排除。

《孫子兵法》與軍事——日本奇襲珍珠港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解除了日本南侵的後顧之憂。日本計劃在侵占法屬印度支那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在東南亞的進攻行動,同時發動太平洋戰爭。日本南下直接威脅到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和特權,美國政府相應采取了一些經濟製裁措施。如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實行全麵石油禁運等,日美矛盾日益尖銳。

1941年8月,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大將製定了代號為“Z”的奇襲珍珠港的作戰計劃,這個計劃的中心環節就是從空中進行奇襲,猛烈攻擊美太平洋艦隊的主力,一舉摧毀美軍一段時間內的戰鬥力。計劃規定:以6艘航空母艦為骨幹,組成一支由300多架飛機、30多艘戰艦編成的突擊艦隊,該艦隊秘密前往夏威夷群島,在到達瓦胡島以北200海裏處時展開,航空母艦上的飛機分兩批,對停泊在珍珠港內的美艦及島上飛機實施攻擊。

日本事先進行了充分而周密的準備。在軍事上,開展一係列欺敵行動,造成日軍準備北進的假象。在外交上,玩弄和談騙局,表示要消除雙方的敵意,阻止歐戰蔓延遠東等等。奇襲的各項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後,11月23日,山本五十六命令擔負奇襲任務的南雲特混艦隊詭秘地在千島群島南端擇捉島的單冠灣集結,並做好了出發前的最後準備。26日晨,南雲特混艦隊在3艘潛艇的引導下,悄悄出海,從而揭開了奇襲珍珠港作戰行動的序幕。

南雲特混艦隊沿著阿留申群島和中途島之間的航線,經過12天的秘密航行,於12月8日晨抵達瓦胡島以北230海裏的海域。8時整,第一批183架飛機到達珍珠港上空。當天是星期天,美國太平洋艦隊除航空母艦出港外,其它艦船像往常一樣整齊地停泊在港灣內,飛機一架挨著一架地排列在瓦胡島的幾個機場上,大部分官兵離開了戰鬥崗位,整個珍珠港基地呈現出一派假日的景象。就在這個時候,炸彈像傾盆大雨般瀉落下來,霎時間,火光衝天,水柱四起,濃煙滾滾,爆炸聲震耳欲聾。

不到1小時,美軍的數百架飛機幾乎全部被擊毀,大量艦船被擊沉和炸傷。日軍第一批機群順利完成首次攻擊任務安然返航後,第二批轟炸機群又飛臨珍珠港上空。168架飛機對機場和艦船輪番轟炸,瘋狂掃射。與此同時,潛入珍珠港內的日本小型潛艇施放水雷,發射魚雷,攻擊美艦,封鎖港口。這次攻擊持續到9時30分,進一步擴大了美軍的損失。在曆時僅約100分鍾的奇襲過程中,日軍共投炸彈100多噸,發射魚雷約50枚,以損失29架飛機的輕微代價,擊沉擊傷美艦船40多艘,炸毀和擊落美機300架,斃傷美官兵4500多人,使美國太平洋艦隊遭受毀滅性打擊。日軍成功奇襲珍珠港後2小時,日本政府才向美國正式宣戰。

日本奇襲珍珠港,宣告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襲擊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同時,日本還出動大批軍隊向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島嶼大舉進攻。開戰後頭5個月,美、英、法、荷四國在這一地區的殖民地、島嶼和軍事基地,幾乎全部落入日軍之手。但從戰略上看,擴大戰爭對日本這一島國並不十分有利。戰線拉長,兵力分散,兵員枯竭,保障困難,樹敵太多。被侵占國家和地區的人民同仇敵,奮起抗戰,這就極大地牽製和消耗了日軍有生力量,為美、英在太平洋上組織力量進行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和態勢。所以,在戰術上雖然成功奇襲了珍珠港,但日本卻從此走上了敗亡之路。

【活學活用】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依。利與害是兩個非決然對峙的矛盾因素,他們之間也並非沒有互相轉化的可能。酒是美味,少喝是口福,而喝得太多,就會中毒而喪命。貪得無厭必自毀。日本這樣一個島國,在侵略戰爭中占領了中國及周邊地區國家的大片領土,台灣、東北及朝鮮半島都已劃入它的版圖或成為它的殖民地。可以說“吃”得是“腦滿腸肥”。但貪婪者的嘴臉就是如此。搶來的這些“美酒”還嫌喝不夠,非要再去品嚐“洋酒”,結果“中毒”而死,得到了它應有的下場。

《孫子兵法》與政治——改革開放大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誌在對外開放之初,就決定吸引外資,辦“三資企業”,讓外國人來中國辦工廠,並且在許多方麵給予優惠政策,吸引了源源不斷的外來投資者。

對此政策,許多人想不通,怕吃虧。倒不是怕自己得不到好處,而是怕人家把好處拿走了。

允許個體經濟、私人企業存在和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些人雖然也有點眼紅,但畢竟不是對外國人。讓外國人把錢賺去,他們就想不通;特別是聯想到外國侵略者在中國近百年屈辱悲痛史中犯下的種種罪惡,就更想不通了。

鄧小平洞若觀火,多次開導國人:投資不賺一點錢,那誰願意來商品經濟的原則是自願互利,外商得了好處不要緊,關鍵是看對自己是否有利,利大利小。多吸引外資,外方自然得益,但最後必然還是我們自己得益多。

通過“三資企業”吸引外資,解決了國家建設急需的資金問題。這種解決辦法比借債合算,借債是要還的,還要加上利息。合夥做生意,不花本錢,不欠債,還可以賺回一點,何樂而不為呢?

外商雖然賺走了錢,但我們並沒有吃虧。合資、合作的企業收入本身就有一部分歸我們所有,此外我們還可以從稅收、勞務等方麵得到益處。加起來,合資經營的實際收益,大半是我們拿回來了。就是外商獨資企業,國家也要拿回稅收,工人也要拿回工資,也不虧。從外商那裏,我們學到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了一批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專業人才。這是一樁不用交學費就可以學到東西的買賣,怎麼劃不來?

在與外商合作的期間,我們了解到外麵的信息,熟悉了世界行情,為我們自己的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做了準備。

外國人用他們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資源,把我們的錢賺走了,從這點上說,我們確實吃了虧,吃了貧窮落後的虧。但從長遠利益來看,這點小虧是為了今後不吃大虧,以力爭上遊,實際上利是大於弊的。

【活學活用】利與弊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麵。它隨矛盾的變化而相互間也發生轉變。今天看來是有利的一麵,明天就很可能轉化為弊了。20世紀70年代,兩伊戰爭中,美國為控製中東石油,全力扶持伊拉克打擊伊朗,甚至不惜向伊拉克提供生化武器的製造技術和材料。其結果是,幾十年後,它不得不動用自己的武器來打擊它親自扶持起來的伊拉克政權。今天的海灣戰爭和國際局勢的動蕩,不能說不是因矛盾的轉化而產生的利與弊之間重新平衡的結果。

《孫子兵法》與經濟——波音公司因“險”得“福”

1988年4月27日,美國阿哈羅航空公司的一架波音737客機自檀香山機場起飛後不久,突然,“轟隆”一聲巨響,飛機前艙頂蓋被掀開一個直徑達6米的大洞,一名空姐當即被掀出機外。駕駛員采取緊急措施,把飛機降落在鄰近的機場上。令人驚異的是:除了那名不幸的空中小姐外,全機89名乘客和其他機組人員無一傷亡。有關人員立即趕赴現場,對飛機發生事故的原因進行調查。

波音公司麵對嚴峻的考驗,毫不驚慌,他們派出高級技術人員參與調查。隨著調查的深入,波音公司還借助電台、電視台、報紙、雜誌等新聞媒體大造輿論,對空難事件大加宣揚,波音公司的解釋是:這是一架已飛行了20年、起落9萬多次的客機,按照技術規定,它本已早該退休了。飛機過於陳舊、金屬疲勞是造成事故的最主要原因,但即使是一架如此陳舊的波音737,它還能保證乘客無一傷亡,這證明了什麼呢隻能證明波音公司的飛機質量的的確確是上乘可靠的。

波音公司處變不驚,從容查清了造成空難的原因,並大加宣傳,不但沒有損傷波音公司的形象,反而使公司因“險”得“福”。事故之後,波音公司的訂貨成倍增加,僅國際金融集團和美國航空公司兩家就訂購了130架波音737,公司在5月份的訂貨高達70億美元。

【活學活用】利與弊,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麵,變弊為利、變害為寶是人們追求的最高境界。嘴大,但賦予激情,一樣迷人;眼小,但閃爍智慧,同樣精神。能巧妙地將不利轉化為有利是智者,這需要智慧和信心。

《孫子兵法》與處世——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有這樣一個故事:古代邊塞上有個老翁,家裏養了一匹駿馬,家人都十分喜愛,視之若寶。可是有一天,馬兒去吃草後就再沒回來,大家都懷疑是跑進山裏的野馬群裏麵去了。於是鄉裏鄰人都來勸慰老翁,叫他不要太難過,也為他丟了這樣一匹好馬而惋惜。豈料老翁絲毫不見傷心,反而說:“我雖丟了一匹馬,但不一定是件壞事啊!”

幾天後,馬兒自己回來了,而且還帶回了一匹漂亮的母馬,大家驚異地看著這兩匹成雙成對的馬兒,一齊向老翁表示祝賀,但沉穩的老翁看著這匹被帶回的馬,緩緩地說:“一匹馬丟了,兩匹馬回來了,但這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呀!”

不幸發生了,幾天後,老翁八歲的兒子騎那匹新帶回的馬時出了意外,由於這匹馬是野生的,未經人馴服,性子頗烈,居然將小主人摔在了地上,老翁的小兒子因此跛了一條腿。這下子,鄉人又一次為老翁歎息了:“這簡直是禍從天降啊,好好的孩子摔壞了一條腿。”這一次老翁沉默了良久,最後他謝了大家的關心,對兒子說道:“孩子,跛了一條腿也許是你終生的憾事,但就像當年丟馬一樣,也許會有轉機出現呢!”

十幾年過去了,老翁的兒子也和村裏的孩子們一起長大,除了跛一條腿外,他十分健康快樂。那一年邊境戰亂,死傷無數,村裏所有健康的年輕人都被征去戍守邊防了,生死未卜,而老翁的兒子因為跛腿則留了下來,陪父母一起搬到關內生活了,當年的一條腿,保全了今天一條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