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孫子曰:凡處軍相敵①:絕山依穀②,視生處高③,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④,令半濟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⑤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⑥,惟亟去⑦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而右背高,前死後生⑧,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⑨、山林、翳薈⑩者,必謹覆索之紒紜矠,此伏奸之所處也。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
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薪來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
辭卑而益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朝也;半進半退者,誘也。
杖而立者,饑也;汲役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軍無懸,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翕翕,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
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注釋】
①處軍相敵:處,安置,部署。處軍,行軍作戰中軍隊在各種地形上的處置要領。相,觀察。
②絕山依穀:絕,度也。
③視生處高:居高向陽。視生,向陽的意思。
④水內:應為水訥,今言河流彎曲處或水北為訥。
⑤附:靠近。
⑥絕斥澤:指通過鹽堿沼澤地帶。斥,鹽堿地。
⑦惟亟去:應該迅速離開。惟,宜。亟(jí急),急。
⑧前死後生:前低後高。死:低。生:高。《淮南子·地形訓》中“高者為生,下者為死”。
⑨潢井、葭葦:指長滿蘆葦及水草的低窪地帶。
⑩山林、翳薈:翳薈(yīhuì)草木長得很茂盛。
必謹覆索之:必須仔細、反複搜索。覆,通“複”,反複。
條達:指塵土分散而細長。
軍無懸(fǒu否):同缶,指軍隊收拾炊具,決一死戰。
諄諄翕翕:將帥與部眾言談情狀。
委謝:委,托、借;謝,告。敵方托詞派人來談判。
武進:恃勇輕進,即冒進的意思。
無慮而易敵:無深謀遠慮又輕敵妄動。
親附:新近依附。
令之以文,齊之以武:文,這裏指政治、道義;武,這裏指軍紀、軍法。全句為以政治道義來教育士兵,用軍紀來統一步調。
素行:指平素認真施行。素,平素,一貫。
相得:相投合,即相互信任的意思。
【譯文】
孫子說:凡軍隊行軍作戰和戰場觀察判斷敵情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原則:通過山地時,要靠近有水草的穀地;駐紮時,要選擇山地,使前麵視界開闊。如果敵人占據高地,不要仰攻。這是在山地行軍作戰的原則。橫渡江河,要在離江河稍遠的地方駐紮;如果敵人渡水來進攻,不要在水中迎擊,讓他渡過一半時去攻擊他,這樣有利;如果要跟敵軍決戰,不要靠近水邊列陣;沿江河駐紮軍隊也應駐在高處,使前麵視野開闊;不要在敵軍下遊駐紮或布陣。這些是在江河地帶行軍作戰的原則。通過鹽堿沼澤地帶,要迅速離開,不宜逗留;如果在鹽堿沼澤地帶與敵軍遭遇,那就必須靠近水草、背靠樹林,這是在鹽堿沼澤地帶行軍作戰的原則。在平原地帶駐軍,要選擇地勢平坦的地方,主要是翼側和後方應依托高地,前低後高,這是在平原地帶行軍作戰的原則。以上四種“處軍”原則的好處,是黃帝所以能戰勝“四帝”的重要原因。
大凡駐軍,總是喜好幹燥的高地而厭惡潮濕低窪的地方;要求向陽,回避陰濕,接近水草,保持供應,駐紮高處,這樣軍隊中沒有各種疾病,也就是勝利的保證了。丘陵、堤防駐軍,必須駐紮在向陽的一麵,並且要把主要翼側和後方依托著它。這些對於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為輔助條件的。河流上遊下暴雨,看到水沫衝來,如果要徒涉通過,應等待水勢平穩以後再渡。凡是遇到“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等地形,必須迅速避開而不要靠近。我遠離它,要敵軍去接近它;我麵向它,讓敵軍去背靠它。軍隊在懸崖絕壁的隘路、湖沼、蘆葦叢生的低窪地、草木繁茂的山林地區行動,必須仔細反複地搜索,因為這些都是容易隱藏伏兵和奸細的地方。
敵軍離我很近而仍保持安靜的,是倚仗他占據險要的地形;敵軍離我很遠而又來挑戰的,是企圖誘我前進;敵軍之所以不居險要而居平地,定有他的好處和用意。
樹林裏很多樹木搖動的,是敵軍向我襲來;在草叢中設有許多遮蔽物的,是敵人企圖迷惑我;群鳥突然飛起,是下麵有伏兵;走獸到處跑,是敵人大舉來襲;飛塵高而尖的,是敵軍戰車向我開來;飛塵低而廣的,是敵軍步卒向我奔來;飛塵疏散而細長的,是敵人在打柴;飛塵少而時起時落的,是敵人正在紮營。
敵方的使者言辭謙卑而實際上又加緊戰備的,是要向我進攻;敵方使者言詞強硬而軍隊又向我進逼的,是準備撤退;敵戰車先出並占據翼側的,是布列陣勢;沒有預先約定而突然來請求議和的,其中必有陰謀;敵軍急速奔走並擺開兵車列陣的,是期求與我決戰;敵軍半進半退的,是企圖引誘我軍。
敵兵倚著兵器而站立的,是饑餓缺糧的表現;敵兵打水而急於先飲的,是幹渴缺水的表現;敵人見利而不前進的,是由於疲勞過度。敵方營寨上有飛鳥停集的,說明下麵是空營;敵營夜間有人驚呼的,說明敵軍心裏恐懼;敵軍紛擾無秩序的,是其將帥沒有威嚴;敵營旗幟搖動而不整齊的,是其陣形已經混亂;敵軍官吏急躁易怒,是敵軍過度困倦。敵人用糧食喂馬,殺牲口吃,收起炊具,不返回營寨的,是準備拚命突圍的“窮寇”;低聲下氣同部下講話的,是敵將失去人心;一再獎勵士卒的,是敵軍沒有辦法;一再重罰部屬的,是敵軍陷於困境;將帥先對士卒凶暴最後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將領。敵人借故派使者來談判,措詞委婉態度謙和的,是想休兵息戰。敵軍盛怒前來,但久不接戰,又不離去,必須謹慎地觀察其意圖。
打仗不在於兵力愈多愈好,隻要不輕敵冒進,並能集中兵力,判明敵情,也就足以戰勝敵人了。那種無深謀遠慮而又輕敵的人,勢必成為敵人的俘虜。
將帥在士卒尚未親近依附時,就貿然處罰士卒,士卒一定會不服,不服就很難使用。如果士卒對將帥已經親近依附,仍不執行軍紀軍法,這樣的軍隊也不能用來作戰。所以,要用“文”的手段,即用政治道義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軍紀、軍法來統一步調,這樣的軍隊打起仗來就必定勝利。平素能認真貫徹命令、教育士卒,士卒就能養成服從的習慣;平素不認真貫徹命令,不教育士卒,士卒就會養成不服從的習慣。平素能認真執行命令,是由於將帥與士卒相互取得信任的緣故。
【淺析】
本篇以“行軍”為名,論述了在不同地理條件下行軍與處軍及觀察判斷敵情等問題。敵我雙方都必然在一定的空間中活動,由於所處地形——山、河、澤等地理條件的不同,所采取的作戰方案也不同。
本篇講了四種地形(山地、江河、沼澤、平原)的處軍方法,又提出了各種複雜地形在軍事上如何為己所用,又如何防止對方利用。正如孫子所說“兵之利,地之助也”,地理條件與戰爭的關係十分密切,而我們研究地理環境的目的就在於趨利避害,從而取得戰爭的勝利。
敵人常借助各種地形來隱藏自己,這時就需要獨具慧眼,察微知著。文中,孫子提出了三十多種“相敵”之法。“用師之本,在知敵情。”隻有透過迷亂的表象,看到敵人真正的意圖,才可能“舉軍必勝”。這裏孫子還根據以往的經驗提出了“兵非貴益多”,舉兵應“謹覆索之”,不可冒進等觀點。
另外,本篇還講到了將領“任人”、“取人”的問題。在治上,孫子提倡“令之以文,齊之以武”的“文武”兼備、刑賞並重的原則。而且文與武,恩與威應當結合,缺一不可。蘇東坡曾說“威與信並行,德與法相濟”,就是指這個道理。
這種用人的觀念在當時就已難能可貴,至今有許多管理思想都是由它發展出來的。
·計謀例說與應用
原文:“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
譯文:樹林裏很多樹木搖動的,是敵軍向我襲來;在草叢中有許多遮蔽物的,是敵人想要疑惑我;群鳥飛起,是下麵有伏兵……
注:此謀“察微知著”,非兵法中原文,筆者括之。
《孫子兵法》與軍事——波斯貓與郵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法兩軍形成對峙,雙方都企圖找到對方的指揮所,給以毀滅性的打擊,以奪取作戰的主動權。
一天,一名德軍作戰參謀用望遠鏡搜索法軍陣地,企圖發現些什麼。作戰參謀緩緩地把望遠鏡對準了一片墳地,忽然發現一個墳頭上蹲著一隻可愛的波斯貓,懶洋洋地在墳頭上曬太陽。參謀欣喜若狂,但他隻是將狂喜埋在心底,仍然一動不動地觀察,一直到波斯貓消失。
一連四天,作戰參謀不動聲色地用望遠鏡對準那片墳地。他發現:波斯貓每天都在8~9時出現在墳地上曬太陽,過了9時,波斯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作戰參謀得出結論:墳地附近的地下隱蔽著法軍的指揮部。
參謀的理由是:1.這隻可愛的波斯貓絕非一般村民家中的寵物,它的主人必定不是等閑之輩。很可能是一位高級軍官。因為中、下級軍官是不允許也不可能攜帶這一類寵物的;2.墳地附近沒有村莊,波斯貓能到哪裏去呢?隻能是去地下隱蔽部,它的主人就在那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