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盟軍的空降存在不少問題,但仍起到了在登陸的最初時間裏奪取至關重要的交通樞紐、橋梁、海灘、公路、摧毀德軍炮兵陣地、破壞德軍防禦的穩定性、牽製德軍預備隊的作用。他們在敵後的英勇拚殺在戰略上使德軍處於被動局麵,為登陸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但這種在敵後的孤軍深入使盟軍的空降兵損失很大,是整個諾曼底登陸戰役中唯一能和著名的“血色奧馬哈”相提並論的盟軍遭受到重大傷亡的作戰行動。但正像溫特斯所說的那樣,空降兵的職責,就是在戰役剛剛打響的時候,“故意”到敵人的包圍圈中去,在完成戰略任務之後英勇地突圍,作為步兵,繼續與其他部隊一起戰鬥。
AIRBORNE,一個象征著勇敢和剛毅的單詞,屬於這個部隊的每一個戰士,都是真正的英雄!
三、兵不厭詐
雷達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出現的新“玩意兒”。
到“霸王”戰役發動時,盟軍對其的運用已經“爐火純青”了。
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有目的運用科技手段進行大規模的“電子戰”。
為早日發現盟軍進攻歐洲大陸的大規模軍事行動,為及時給防禦的德軍提供情報,德軍在建設“大西洋壁壘”的同時,還建立了一套能覆蓋整個從挪威到西班牙海岸線的雷達網。在預計盟軍登陸的重點地段法國西北部,雷達站高度密集,幾乎每隔十幾公裏就有一個大型海岸雷達站。這些雷達站還與設在內地的雷達站互相聯網。這些雷達站均屬德國空軍,主要探測盟軍的飛機活動情況,納入防空體係中。
德國海軍為專門對付盟軍艦艇和海上登陸,還在法國西北部專門建立了許多探測距離為五十公裏左右的對海雷達站。有了它,英吉利海峽盟軍艦船的活動情況盡收眼底。
德軍在諾曼底海灘上構築的混凝土四麵體障礙物盟軍對德國人的雷達站情況也一清二楚,為此製定了周密計劃,並成為“剛毅計劃”的一部分。
按此計劃,在諾曼底登陸日前一周,盟軍出動空軍對德國海軍的十個探船雷達站進行了係統精確攻擊,全部炸毀,讓其不起作用。其餘的暫不作處理,讓其工作。
6月5日深夜,盟軍實施第二步行動,有選擇地留下幾個雷達站後,對其餘的實行幹擾。留下的幾個不受幹擾的雷達站全在塞納河以北,是德軍十五集團軍防區。其目的是讓這些雷達站能探測到盟軍由十二艘帶有防空氣球的摩托艇模擬的假登陸艦隊。其中八艘摩托艇活動在加萊對麵離岸十四海裏的洋麵上,其餘四艘則在巴夫勒爾角以東六海裏的洋麵上遊弋。
為配合摩托艇造假信息活動,盟軍還出動了一百餘架飛機,進行支援。這些飛機在海峽上空不停地轉圈飛行,每轉一圈便投下一批叫作“窗子”的金屬鉑製造的幹擾包,每轉一圈便調整一次飛行軌跡,使其在雷達屏幕上產生出類似大批艦隊一步步靠近海岸的圖象。
同樣的手段,也使用在遠離諾曼底的布洛涅地區。
奇跡發生了。
當盟軍大批艦隊在6月6日1時到4時向海灘接近時,海麵上沒有一架德軍飛機;當盟軍空降兵部隊於當時淩晨越過諾曼底進入預定空降地點時,德軍也沒有一架飛機起飛攔截。
原來,盟軍讓其工作的德軍九個雷達站所報告的假情況,已把德軍能作戰的飛機都吸引過去了。
盟軍空軍的另一項欺敵活動也大奏其效。
這個任務是由八個空降兵做的。在盟軍大批空降兵進入法國之前,最先進入法國的是幾架帶有二百名假傘兵的運輸機,這些假傘兵比真人小一些,全由橡膠做成。
6月6日零時十一分,八名真傘兵分成兩組,每組四人,先後降落,隨後二百名假傘兵也從天而降。假傘兵離機開傘後,所帶的假手榴彈落地爆炸,這些假傘兵身上也裝爆竹引線,落地時引線被觸發發生爆炸,而且此起彼伏,絡繹不絕。
與其同時,已先著陸的兩組真傘兵,也打開各種電子設備,播放出了先錄製好的槍聲和炮聲,部隊運動的腳步聲,士兵的咒罵聲和指揮官下達命令的聲音。估計聲勢造得差不多了,這些傘兵開始轉移,再製造一場假象。
空投假傘兵的範圍很廣,德軍B集團軍的防線上,到處都有發現“盟軍傘兵”的報告,B集團軍司令部和西線德軍司令部的地圖上也布滿了傘兵標記,很長時間辨別不清事情的真相。而且部下一會兒一個電話,一會兒一個報告,電話與報告往往互相矛盾,各級司令部不知所雲,整個夜間,德軍對情況一直不明。
製造的幹擾包,每轉一圈便調整一次飛行軌跡,使其在雷達屏幕上產生出類似大批艦隊一步步靠近海岸的圖象。
同樣的手段,也使用在遠離諾曼底的布洛涅地區。
奇跡發生了。
當盟軍大批艦隊在6月6日1時到4。時向海灘接近時,海麵上沒有一架德軍飛機;當盟軍空降兵部隊於當時淩晨越過諾曼底進入預定空降地點時,德軍也沒有一架飛機起飛攔截。
原來,盟軍讓其工作的德軍九個雷達站所報告的假情況,已把德軍能作戰的飛機都吸引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