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戰役籌劃現在時(5)(2 / 3)

法國投降後,德軍又開始策劃橫渡海峽入侵英國的“海獅”行動。但由於迫於英國強大的海軍實力,德軍在準備入侵的同時不得不考慮一些重要港口地區的海岸防禦問題。這些港口有一部分是德軍重要的潛艇基地,而且內部屯放了各種的作戰物資,如果這些港口遭到盟軍的襲擊,德軍將蒙受巨大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擬參加“海獅”作戰行動的德國部隊,在各主要港口,特別是潛艇基地,建立了岸防炮和高射炮陣地,並在沿岸地區建立了中型炮台。由於1918年以後德國進行了大規模裁軍,重型岸防火炮極度缺乏,故隻能從波羅的海和北海沿岸抽調一些火炮應急。為了確保實施“海獅”作戰行動時橫渡英吉利海峽的部隊得到掩護,部署岸防炮兵的工作首先從海峽最狹窄的地段展開。最初一共部署4座海軍炮台:即4門280毫米岸防炮組成的庫爾斯特炮台;3門305毫米岸防炮組成的奧古斯特炮台;3門406毫米岸防炮組成的林德曼炮台和4門381毫米岸防炮組成的托特炮台。此外,在這些地區還部署了幾門280毫米口徑的陸軍岸防炮和一些小口徑火炮。

沒過多久時間,戰爭狂希特勒又主張優先實施另外兩項大型計劃:就是在挪威修築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在海峽群島布防重兵。這樣一來可以抵禦英國在挪威企圖奪回立足點的行動,二來還可以為了控製英吉利海峽的製海權。但是這位對戰爭有著特殊興趣的法西斯頭子的算盤未能如願以償,最後結果證明,這兩項曠日持久、浪費大量人力物力的計劃,戰爭中並未起到應有的作用。而且情況恰恰相反,卻由此而推遲了海峽沿岸的海防建設。這不能不說是希特勒戰略指導上的一次失誤。

四、希特勒的指令

1941年6月22日,德軍開始向蘇聯發起規模空前的閃擊攻勢,閃電戰是二戰中法西斯軍隊慣用的戰術,於是整個德國的戰爭機器遂從西線迅速轉移到東線,而“海獅”作戰行動也被無限期推遲,與“海獅”計劃相適應的海防建設也延擱下來。

由於英軍在同德軍的陸地作戰中接連失敗,所以,希特勒並不擔心德軍西線的形勢。他以為,在擊敗蘇聯之後再回頭收拾英國,是一個完美、切實的計劃。因為按著製定的所謂“巴巴羅薩”計劃,德國將在3個月內打敗蘇聯迫使蘇聯投降。而這樣,短短的3個月內,英國絕不會有所作為。

隨著德軍在莫斯科進攻戰役的失敗,德國的處境開始惡化。特別是美國的參戰,使德國麵臨兩線作戰的威脅加大。德軍統帥部敏感地覺察到這一威脅,先是在1941年底下令西線德軍沿大洋沿岸構築一道防禦壁壘,繼之又在1942年3月23日正式頒布了有關海岸防禦和沿海兵力指揮權的第40號指令。

在第40號指令中,德軍統帥部首先分析了西線德軍所麵臨的形勢。在這份指令中,郝然指出:“在即將到來的時間裏,可能會出現敵人在歐洲海岸實施最大規模登陸的危險。”對盟軍可能登陸的原因,指令作了正確的分析。它認為:“敵人將不僅僅從作戰的角度來確定其登陸的時間和地點。其他戰場上的失敗,對盟國承擔義務和政治上的考慮,可能會促使敵人作出單純根據軍事判斷不可能作出的決定。”指令還進一步分析了這種登陸對德國的威脅程度,它指出,“哪怕是敵人有限目標的登陸行動,隻要這些登陸行動會導致敵人在海岸地帶建立立足點,那就無論如何也會嚴重打亂我方的計劃。敵人可能會切斷靠近海岸的我方海上交通線,牽製陸軍和空軍的大量兵力,使他們無法參加關鍵地區的作戰。如果敵人成功地占領了我方機場或者在它已占領地區建立了空軍基地,那麼就會出現特別嚴重的危險。”

關於應該采取的措施,“指令”作了較為具體的闡述。它要求西線“各軍種組織特別密切的、不間斷的協同動作。”要求情報機關和海、空軍的日常偵察工作,應努力及時查明敵人為登陸進行準備、集結和開進的情況;要求“主管司令必須把國防軍各軍種的、國防軍以外的組織與部隊,以及德國有關民事機關的所有可供使用的兵力兵器,都用於摧毀敵運輸工具和殲滅敵登陸部隊,從而使敵人的進攻盡可能在到達海岸之前、最遲在到達海岸之後就歸於失敗。”“指令”還強調,“在布置兵力和構築工事時,應將防禦的重點設在有可能首先成為敵人登陸場的海岸地段。”

為了劃清海岸防禦上的指揮權問題,指令便將在德勢力範圍內的海岸線劃為8個轄區,並重點指出:“駐丹麥和已占領的西方地區的主管司令,在遂行海岸防禦任務時,直接歸國防軍統帥部指揮。”此外,第40號指令還對國防軍各軍種在海岸防禦中所執行的特別任務一一作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