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布雷艦(1 / 3)

總述

布雷艦是用於基地、港口附近、航道、近岸海區以及江河湖泊布設水雷障礙的軍艦。

布雷艦裝載水雷較多,布雷定位精度較高,但隱蔽性較差,防禦能力較弱,適合在己方兵力掩護下進行防禦布雷。

所以,一些國家新造布雷艦主要用於近海和沿岸布設防禦水雷,一般是一艦多用,在設計時就考慮以布雷為主。

布雷艦戰時布雷,平時兼作掃雷母艦、訓練艦、潛艇母艦、快艇母艦、指揮艦和供應艦等。多用途布雷艦設有直升機平台,用於載運布雷直升機。

分類

按照排水量大小,布雷艦可發為大型和中型兩種。排水量4000~8000噸,為大型,可裝載500~800枚水雷;排水量2000~3000噸為中型,可裝載100~500枚水雷。排水量在500噸以下,稱為布雷艇,載30~60枚水雷。

布雷艦分為遠程布雷艦、基地布雷艦和布雷艇等。有專門設計製造的,也有用其他艦艇或商船改裝而成的。布雷艦,排水量500~6000噸,航速12~30節,可載水雷50~800枚;布雷艇,排水量在500噸以內,航速10~20節,可裝載水雷50枚以內。

結構特點

布雷艦的核心部分是雷艙,通常占艦長的2/3以上。雷艙內設有滅火、通風等安全設施,艦上還設有專門的水雷艙、引信艙、升降機和布雷操縱台等。在艦尾甲板上設有2~4條雷軌,水雷布放前,在雷軌上作最後準備;布放時,水雷在雷軌上經鏈條輸送機和布雷斜板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投布入水。另外裝備有較完善的導航設備,以保證布設水雷雷陣的精確位置和水雷間隔;並裝備有少量自衛武器。

發展曆史

1892年,俄國最早建成布雷艦2艘。在日俄戰爭(1904~1905)中,交戰雙方都用布雷艦艇在中國旅順口外進行水雷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出現巡洋布雷艦、驅逐布雷艦、高速布雷艦、艦隊布雷艦、近海布雷艦和布雷艇等。參戰各國的布雷艦艇與其他艦艇共布設30萬枚錨雷,在戰爭中發揮了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布雷艦艇得到進一步發展,交戰各國有布雷艦59艘(不含蘇聯)。蘇、德等國還專門建造了布雷潛艇。布雷艦艇和其他艦艇及飛機共布設水雷約80萬枚。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航空兵和戰鬥艦艇的發展,使用布雷艦艇到敵方基地、港口進行攻勢布雷日益困難,一些國家海軍趨向於改用潛艇和飛機進行攻勢布雷,其他水麵艦艇也可用於布雷,不再建造專用布雷艦艇。隻有少數國家在新建布雷艦,並用以兼作掃雷母艦或訓練艦。

1987年,中國海軍建成2000噸級的布雷艦,裝備有由計算機控製的運雷、布雷係統,布雷精度較高。

中國海軍918型布雷艦

設計建造過程

918型布雷艦,是中國唯一的專用布雷艦。

1970年代至1980年代初,中國麵臨北方超級大國強大的軍事壓力。根據當時對假想敵可能作戰方案的分析,假想敵一方麵可能自陸上從中國東北、華北和西北的不同方向發動大規模進攻,另一方麵可能利用其太平洋艦隊的強大實力,自中國黃海、渤海方向發動兩棲進攻,配合陸上行動。

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對方重走英法聯軍、八國聯軍老路,穿越渤海海峽,直接進攻我天津、河北沿岸地區。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必須加強渤海海峽的防禦。而要加強渤海海峽的防禦,除了使用航空兵、岸防部隊等力量外,布設水雷障礙,也是封鎖海峽水道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