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述
導彈艇自20世紀50年代末問世以來,在第三次中東戰爭及其以後的局部戰爭中得到廣泛運用,戰果顯赫,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
1959年,蘇聯首先將“冥河”式艦對艦導彈安裝在拆除了魚雷發射管的P6級魚雷艇上,改製成“蚊子”級導彈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導彈艇。它的滿載排水量為75噸,航速70公裏/小時,裝有2枚導彈。
導彈艇誕生後,由於具有造價低,威力大的特點,一些中,小發展中國家紛紛裝備使用導彈艇。而一些西方國家曾嘲笑它是“窮國的武器”。
1967年10月21日,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埃及海軍用蘇製“蚊子”級導彈艇一舉擊沉了以色列2500噸級的“埃拉特”號驅逐艦。這海戰史上首次導彈艇擊沉軍艦的戰例,它也顯示了導彈艇具有小艇打大艦的作戰效能。
從此,那些曾輕視導彈艇的人也不得不重新認識它的作用了。在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的“薩爾”級和“雷謝夫”級導彈艇,成功地幹擾了埃及和敘利亞導彈艇發射的幾十枚“冥河”式導彈,使其無一命中;同時使用“加布裏埃爾”式艦對艦導彈和艦炮,擊沉擊傷對方導彈艇12艘。這是導彈艇擊沉同類艇的首次戰例,它也顯示了導彈艇和其它艦艇應向加強電子戰能力方向發展的大趨勢。
這些海戰的經驗引起了各國海軍的重視,於是競相發展導彈艇,增強它的電子幹擾和反電子幹擾能力。到80年代初,已有約50個國家擁有各型導彈艇約750艘。
發展曆史
19世紀後期,魚雷的問世使海戰全靠火炮相搏的局麵被打破,能發射魚雷的小艇也可擊沉大艦。不過魚雷快艇也存在防護力薄弱、遠航難和靠近敵船不易等天生弱點,因而在世界海戰史上戰績很小。
20世紀50年代初解放軍確定以小艇打大艦時,曾有兩種設想:一是用魚雷艇利用夜暗或白天放煙幕高速接近大艦,二是以高速護衛艇打先鋒壓製敵艦的速射炮,掩護魚雷艇逼近攻擊。
為此,中國引進了蘇聯P-6型魚雷艇(分別為15和30噸)並仿製了上百艘,此外還自製了53甲、55甲型巡邏護衛艇和“上海”級高速護衛艇(其排水量均在百噸以下)數百艘。
在東南沿海的海戰中,解放軍小艇用“以小吃大,以多打少”戰術,共擊沉國民黨軍千噸級以上戰艦3艘,900噸級戰艦1艘,400噸級艦艇4艘。
不過這些小艇活動半徑隻有幾十公裏,風浪超過五六級又不能出海。後來現代海軍技術特別是雷達、夜視器材不斷發展,小艇想隱蔽快速接近大艦就變得更為困難:六七十年代以後世界上的絕大多數魚雷艇就都相繼退出了現役,護衛艇也多改用於近海巡邏。
20世紀50年代後飛航式導彈運用於艦艇,為海軍戰術出現一個新飛躍創造了物質條件,小艇就此能夠在視距之外用導彈打大艦。美國一向在遠洋作戰而不重視發展耐航性差的小艇,重視近海防禦的蘇聯最早研製出“黃蜂”係列導彈快艇,並於1959年向中國提供了技術資料和設備器材。
翌年蘇聯撤退專家,中國通過自行研究和仿製,解決了低合金船體鋼材、大功率柴油機、上遊一號反艦導彈和全自動30毫米艦炮等難題,於1963年下水了021型導彈快艇。其標準排水量170噸,所載導彈射程35公裏,命中1枚便可摧毀3000噸級的軍艦。
進入70年代後,該型導彈快艇全部實現國產化並投入批量生產,同時還縮小尺寸製造了排水量79噸的024型導彈艇。這兩型艇總共建造幾百艘,除成為中國水麵作戰主力,又出口到不少亞非國家。不過這些導彈艇的雷達電子設備落後,常出現捕捉目標困難,加上適航性差難以馳騁遠海。
1974年在距海南島400多公裏外的西沙發生海戰時,解放軍海軍的導彈快艇便無法前往,隻能靠400噸級的獵潛艇以艦炮的老方式作戰。
主要種類
導彈快艇種類很多,根據它的排水量不同,分為大、中、小三型。
大型導彈快艇排水量在200~600噸之間,長50~60米,寬10多米,高2米,如俄羅斯“閃電”級導彈快艇,艇長56.9米、艇寬13米、吃水2.65米;滿載排水量550噸;又如英國的“堅韌”級導彈快艇,艇長56.9米、艇寬13米、吃水2.65米;滿載排水量550噸。
中型導彈快艇排水量在100-200噸之間,長40~50米,寬7~8米。
小型導彈快艇排水量隻有幾十噸,長20-30米,寬5-6米,高2米,如蘇聯“蚊子”級導彈艇滿載排水量為75噸。
結構特點
艇型
導彈快艇是在魚雷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艇型與魚雷艇相仿,有滑行艇型、水翼艇型、氣墊艇型等多種,近來還出現了雙體型和隱形導彈快艇,如我人民海軍的022型導彈快艇就是一種雙體型隱形導彈快艇,具有隱形特性。
武器
導彈快艇的主要武器的導彈,艇上裝有對艦導彈2~8枚,它們是一種巡航式艦對艦導彈,外形象飛機,彈體上有翅膀,尾部有尾翼,用來對付水麵航行的軍艦;有的導彈快艇裝備有艦對空導彈,用來對付空中目標。
導彈快艇上除了裝備導彈武器外,還裝有艦炮,通常艇上裝有2座艦炮,口徑20~76毫米,主要用於自衛。有的大型導彈快艇還裝備有魚雷、水雷、深水炸彈,還有搜索探測、武器控製、通信導航、電子對抗和指揮控製自動化係統。
特點
導彈艇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噸位小,排水量從數十噸至數百噸,就是大型導彈快艇排水量也隻有五、六百噸。
正是由於導彈快艇的尺度小,排水量小,吃水淺,所以它的隱蔽性好,可以利用沿海島嶼、礁石、港灣,甚至海上航行的船舶作掩護,再加上適當偽裝,可以在狹窄的航道上機動,迅速地進行兵力集中和疏散,可以隱蔽地對敵艦進行突然襲擊。
二是航速高,機動靈活。航行速度30~40節,有的可達50節,甚至更高,續航能力500~3000海裏。導彈快艇所以航速高,是由於它的艇型特殊,采用了高速快艇艇型,使得艇體或者部分艇體離開水麵,大大減少了水阻力。同時艇上裝備有大功率發動機,所以,導彈快艇航速高,屬於高速艦艇之列。
三是戰鬥威力大。導彈快艇上的主要武器是導彈,導彈武器攻擊距離遠、命中力高,戰鬥威力大。所以,以導彈為主要武器的導彈快艇具有強大的突擊威力。雖然,導彈快艇的性能特點與魚雷快艇基本相同,但由於導彈在攻擊距離,攻擊準確性和突然性等方麵遠優於魚雷,所以導彈艇具有更強的戰鬥力。
導彈快艇也有不足之處,那是由於它的排水量小,尺度小,使它的續航能力有限,活動範圍小,海上航行性能差,在大風浪中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同時,它的自衛能力差,容易受到敵方航空兵和水麵艦艇的襲擊。
自導彈快艇問世以後,由於它具有艇體小,威力大,相應的技術裝備也少,造價低廉,製造和維和保養方便,一些中,小發展中國家紛紛裝備使用導彈艇。一些西方國家曾嘲笑它是“窮國的武器”。
自從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埃及海軍用蘇製“蚊子”級導彈艇一舉擊沉了以色列2500噸級的“埃拉特”號驅逐艦,創造了小艇擊沉大艦的奇跡。從此,西方國家海軍改變了對導彈快艇的看法,也紛紛研製、發展導彈快艇。
任務使命
登陸作戰能力包含兩重使命:即打擊敵方投送登陸兵的艦艇編隊和殲滅上陸的敵方兵力。前者主要由海軍承擔,這就是中國海軍早期建設的主要目標。
初創時期的中國海軍非常缺乏大型作戰艦艇,而且這種狀況在很長時期內又難以改善,大型艦艇一時難以成為海防主要力量,海上反艦作戰的使命就主要落在了小型艦艇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