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1 章(二修)(3 / 3)

回了衙門,知府大人西堂審案,林大人、甄大人,還有林大人府上的徒老爺在後堂聽著,黛玉和那小女孩一路在車上就有些親近,這時大人要辦正事,便將兩人送至知府的花園自去玩耍。

案子如此簡單,翅兒不待用刑,隻稍喝問兩句便竹筒倒豆子一般。從自己幼時在書寓裏侍奉花娘,後來有一年江南冬季凍雨,書寓裏好幾個花娘染了疫病而死,竟被官府以防止疫病傳染為由,不顧書寓裏還有活人,竟然查封,他自己偷偷跑了出來流浪街頭。此後小偷小摸過了幾年,有一年正月十五到了姑蘇閶門外,看了個小女孩一個人坐在街頭,想起有人說過貌美的小女孩若從小調/教,將來可以賣個大價錢,忽起歹心,拿了幾塊糖拐了那孩子走……又將小女孩帶到堂上,那孩子害怕得緊,還是黛玉陪著她方才敢說上幾句,卻還隻是“他不是我爹爹”,至於自己的來曆,隻說不記得。

如此揚州知府先讓人把翅兒帶下去候著,自己回轉後堂聽幾位大人的意思,好看著如何結案。林大人過來時抽空得了石墨的幾句話,便一直沉默不語,甄大人本就糊裏糊塗,隻那位徒老爺大搖大擺地道:“拐帶幼女實是罪無可恕,按律去辦就是。”

揚州知府是個至少麵子上清正的人,雖然知道要奉承甄應嘉和林如海,可見葉澄觀也隻站在林大人身後,可對這位也是林府的門客竟就大咧咧坐在那裏,還在自己麵前指手畫腳也有些不虞,隻是見甄應嘉尚無什麼反應,他也不好發作就是。甄應嘉知道徒老爺還沒有為人門客侍奉他人的自覺,趕忙跟著道:“正是正是,這等大罪竟不細論,大人秉公辦理就是。”

甄大人發了話,揚州知府自然不敢不聽,便壓下火氣,點點頭又道:“那被拐的小女孩又該如何處置?”

林海終於打起精神,道:“本官便是姑蘇人,府上的葉先生也曾在閶門外住過,待本官命人回姑蘇探查一番,看能不能找到那孩子的親人吧。”

揚州知府道:“是極是極,隻是那孩子什麼都不記得了,隻怕……”

林海隻道:“盡人事,聽天命吧。這些時日先將這孩子接到本官家中,若尋到親人自當送回,若尋不到,且再論吧。”

揚州知府見甄應嘉和林如海都對此案上心,本想將那小女孩留在自己府裏好生照顧,好與兩位大人結個善緣,不想林大人已有安排,便隻好附和。甄應嘉無可無不可,徒景之本就如是想,於是便將那女孩叫了過來。

林海溫言與女孩安慰了幾句,告訴她拐子已經伏法,從此不必擔驚受怕,又問可願與我的女兒黛玉一起玩耍?黛玉平日裏並無什麼適齡的玩伴,這時與那女孩玩了許久,已然成了朋友,聽了父親的話,看向女孩的神色便十分期待。那女孩也知黛玉是大家小姐,可心地善良,這半日待自己極好,此時聽聞可以到府上侍奉,她連連給林海磕頭,隻道全憑大人安排。黛玉拉了她起來,兩個孩子手拉手,笑的很是開心。隻是那孩子不記得自己的名字,徒景之歎了句“當真應憐”,便取了諧音,叫她“英蓮”。

徒景之一路都與林海無話,待回了林府,把黛玉和英蓮扔給紅菱,拉著林海直接回了寢閣,把林海按倒到床上,方才陰惻惻地問道:“如海,柳景之是誰?”

林海知道景之要問的就是這個,好在他早有對策,隻道當日年少之時的遊逛花船之舉早就在信中坦誠,不說名字景之自然能理解才是。徒景之這日離家出走之舉因著英蓮之事還沒實現便夭折,可心中鬱鬱卻因見著林海從甄府趕到揚州知府衙門時的疲憊忽然一掃而空。他知如海為自己父子才去操持這鹽政上的瑣事,自己這些時日的陰沉憤懣實在是因為忽然閑了下來心裏不免失衡,經過這日的一通忙亂,晚間又得了如海溫婉應承,竟就此將別扭之心打消了。

林海上任以來太過忙碌,兩人情/事也少了不少,這一夜便由著景之將自己顛來倒去。卻是待到天明之時,他方才穿戴好官服,看著景之重又笑意盈盈要送自己出門的樣子,忽然笑道:“昨晚忘了問,我也有話要問景之。徒明景又是哪一個?”

徒景之立時變了臉色,半晌期期艾艾地道:“這個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海,我不是故意編個名字騙你的,何況以後我就隻是徒景之了……”

卻是朱軾的信裏提到自己雖不曾親見,但甄應嘉當初年少之時也曾伴著景德帝微服出行,而在如甄應嘉、甄應德、汪次生這些老臣那裏,徒明景才是景德帝的化名,也正因此,徒景之這個名字並不曾引起京中重臣和江南甄應嘉的注意,更使朱軾在很長時間裏並不敢完全斷定林海思慕的貴人乃是景德帝。

景德帝少年時也曾微服悠遊,彼時江湖救美、花魁贈情之類的妙事也有過不少,徒明景之名朝野間頗有些人知道真身是何人。隻是隨著登基時日越長,越發自知責任慎重,便不再行那輕狂之舉。那年初會林海之時,一開始本是存著個利用的心思,當時隨口編了個“景之”的名字,隻想著以後再無瓜葛就是。卻沒料到這個名字竟從此伴隨終生,而早年間用的徒明景隻在幾個老臣的回憶裏,連他自己都快忘了,更兼此後和如海相處時已然是徒景之了,那徒明景的往事還是不要讓如海知道的好。這時見林海忽然提了出來,心知必然往事敗露,好不容易積累的氣勢立時弱了下來。

林海知道自己和柳景芝的往事彼時尚未定情,景之必然不會說什麼,今時翻出來卻是錯,幸而景之也有把柄,如是兩人說開了往事,一個覺得那花娘要不是叫了景芝的名字如海哪裏會流連,一個覺得景之之名陰差陽錯瞞過朝野竟是隻我一人獨享也還不錯,竟覺情意更濃。

過了些時日,派去姑蘇探查的人回報,閶門外早些年失了火,住戶十不存一,早就無法探查英蓮的身世了。林海也猜到如此結果,命人報與揚州知府。至於英蓮的安排,他和徒景之看著黛玉這些時日和英蓮坐臥玩耍皆在一處,竟似姐妹一般,便想找個由頭將英蓮留在府裏。

徒景之這些日子見黛玉和英蓮交好,英蓮又是個知道進退的,他想著徒七和林憶雖好,畢竟是男孩子,黛玉一個適齡玩伴也無總是孤單,便找了一日將甄應嘉叫了過來。

甄應嘉得了召喚,立時過來拜見。到了名為行宮實為林府的禦史衙門後園,黛玉和英蓮在院中就著難得的冬日暖陽做繡工,英蓮見甄應嘉來了,放下針線給他行了個禮,黛玉卻隻抬眼看了看仍舊揮針。

徒老爺指著英蓮,道:“這個孩子,是你早年間流落在外的,如今尋了回來,因與林府姑娘交好,所以送至林府陪伴玉兒。”

甄應嘉聽著徒老爺睜眼說瞎話,好在他向來能夠體察上意,且認下甄英蓮,既能從了上意,又能和林如海交好,自己總不吃虧。便稍微組織了一下,道:“是是,臣的確早些年有個女兒,隻因家中老妻善妒,不敢接回府裏,致使其流落在外。蒙林大人照顧有加,如今回歸本家,又能留在林大人府上與林姑娘作伴,實乃是小女的幸事。”

徒景之聽了深感滿意,便向英蓮招招手,道:“還不過來拜見你的父親?”

英蓮過來給甄應嘉磕了頭,怯生生道:“女兒拜見父親。”

甄應嘉趕忙把她扶起來,笑道:“好女兒,為父從前對你有所虧欠,今後必定好好待你。”

於是過不了幾日,揚州城裏迅速傳開了甄應嘉甄大人忽然多了個女兒的故事,原本甄應嘉好南風的傳言不少,可如今八卦之風刮得甚快,不多時便有了“甄大人小戶留情,癡情女為君生女”的全套傳說,還有鼻子有眼地說是鎮江某地某女得了甄大人的青眼,留情一夜以致珠胎暗結生下一女雲雲,甚至連林如海遲遲不到任都傳成因為路上撿到了這個女兒,留心查訪其母的緣故。那個命數神奇的女兒如今寄養在林如海林大人的府上,而遠在金陵的甄家老太太聽聞後不但責罵了兒子一頓,還派人送了不少各色衣料小女孩的玩意兒之類到林府,更添了不少銀兩,隻是知道徒景之在,不好派下人過去招眼,全憑林府為甄家姑娘配置丫鬟婆子之類的就是。甄老太太又道自己年紀大了,不然一定親自撫養這個苦命的孫女兒,唱作俱佳,將那認親的戲碼演得齊全。

如此英蓮便是甄府小姐甄英蓮了,她轉眼間從被拐賣的孤女成了高門貴女,可她已然記事,知道全是因為林大人和徒老爺要讓她陪伴林姑娘才有這等好事降臨到自己頭上。她又是個實心的,雖是此後處處和黛玉一樣待遇,兩人姐妹相稱,相處甚歡,但在黛玉麵前,英蓮隻當自己是個婢子,對待黛玉更是全心全意。

作者有話要說:哎呀(躺倒)累死我了,這個大招不錯吧!昨天寫到5000字的時候,你們知道我有多想標個(上)發出來啊…………

(爬起來敲門)快遞來了!這回是個大包裹,你們都要留言簽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