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始計篇(3 / 3)

闔閭本人也受傷不治而死,臨終前再三叮嚀兒子夫差:“必毋忘越!”

夫差時刻牢記殺父之仇,日夜練兵,積極備戰,準備出兵攻越。公元前494年春,越王勾踐得知夫差準備攻越的消息後,不聽大臣範蠡的勸告,在準備不充分的形勢下,決定先發製人,出兵攻吳。夫差盡發吳國精兵,迎戰於夫椒(今江蘇蘇州西南)。

吳軍同仇敵愾,奮勇衝擊,越軍不敵,損失慘重,隻剩下5000人退守會稽山。吳軍乘勝追擊,占領越都會稽,並進而包圍了會稽山。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大夫範蠡提出屈辱求全,主張用厚禮向吳求降,如若不允,就由勾踐親自去吳國做人質。勾踐采納了這一建議,一麵準備死戰,一麵派文種去向吳王求和,並用美女、財寶賄賂吳太宰伯嚭,要他從中斡旋,勸說夫差允許越國作為吳的附屬國,並聲明如吳國不許,則越將破釜沉舟,與吳血戰到底。伍子胥認為爭霸中原不如滅越有利,並看出越國君臣卑辭厚禮的背後所隱藏的滅吳野心,因而堅決主張徹底滅越,否則,必將縱虎歸山,養癰遺患,“今不滅越,後必悔之”。但夫差急於北上同齊爭霸,認為越國既已投降,便名存實亡,不足為患。

因此答應越國議和,率軍回國。

越經此一戰,元氣大傷。為安撫民心,勾踐下罪己詔。然後,把國內事務分別托付諸大夫負責管理,便帶著範蠡等人去吳國給夫差當奴仆。勾踐在吳國忍辱含垢,曆盡艱辛,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於3年後被釋放回國。

勾踐歸國後,決心複國滅吳。所謂“厚遇賓客,賑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爭取民心,選賢納諫,讓文種治政,範蠡整軍,建立招賢館,禮遇收羅各方麵人才。改革內政,減輕刑罰,減免賦稅,開墾荒地,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增加人口。在軍事上,築城立廓,修繕被戰爭破壞的都城,訓練部隊,厚賞嚴刑,擴充兵員。在對外政策上,奉行“結齊、親楚、附晉、厚吳”的方針。不斷送給夫差優厚的禮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對越國的戒備;送美女西施等給他,使他沉溺女色,分散精力;賄賂吳臣,爭取他們的同情和幫助;並離間吳國內部,挑起其大臣不和;破壞吳國的經濟,用高價收買吳國的糧食,使其內部糧價高漲,造成供應困難;采集良材,選派巧匠,送給夫差,促使其大興土木,消耗人力、物力。上述措施,收效顯著,壯大了自己,削弱了敵人。越國力量大為增強,發兵伐吳所缺乏的隻是時機問題了。

廟算與漢高祖——未戰先算取英布

漢高祖劉邦在平息了梁王彭越的叛亂和殺死韓信後不久,曾為漢朝天下的建立作出重大貢獻的淮南王英布興兵反漢。劉邦向文武大臣詢問對策,汝陰侯夏侯嬰向劉邦推薦了自己的門客薛公。

漢高祖問薛公:“英布曾是項羽手下大將,能征慣戰,我想親率大軍去平叛,你看勝敗會如何?”

薛公答道,“陛下必勝無疑。”

漢高祖道:“何以見得?”

薛公道:“英布興兵反叛後,料到陛下肯定會去征討他,當然不會坐以待斃,所以有三種情況可供他選擇。”

漢高祖像漢高祖道,“先生請講。”

薛公道:“第一種情況,英布東取吳,西取楚,北並齊魯,將燕趙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然後麵守自己的封地以待陛下。這樣,陛下也奈何不了他,這是上策。”

漢高祖急忙問:“第二種情況會怎麼樣?”

“東取吳,西取楚,奪取韓、魏,保住敖倉的糧食,以重兵守衛成皋,斷絕入關之路。如果是這樣,誰勝誰負,隻有天知道。”薛公侃侃而談,“這是第二種情況,乃為中策。”

漢高祖說:“先生既認為朕能獲勝,英布自然不會用此二策,那麼,下策該是怎樣?”

薛公不慌不忙地說:“東取吳,西取楚,將重兵置於淮南。

我料英布必用此策——陛下長驅直入,定能大獲全勝。”

漢高祖麵現悅色,道:“先生如何知道英布必用此下策呢?”

薛公道:“英布本是驪山的一個刑徒,雖有萬夫不擋之勇,但目光短淺,隻知道為一時的利害謀劃,所以我料到必出此下策!”

漢高祖連連讚道:“好!好!英布的為人朕也並非不知,先生的話可謂是一語中的!朕封你為千戶侯!”

“謝陛下。”薛公慌忙跪下,謝恩。

漢高祖封薛公為千戶侯,又賞賜給薛公許多財物,然後於這一年(公元前196年)的10月親率12萬大軍征討英布。

果然,英布在叛漢之後,首先興兵擊敗受封於吳地的荊王劉賈,又打敗了楚王劉交,然後把軍隊布防在淮南一帶。

漢高祖戎馬一生,南征北戰,也深諳用兵之道。雙方的軍隊在蘄(qi)西(今安徽宿縣境內)相遇後,漢高祖見英布的軍隊氣勢很盛,於是采取了堅守不戰的策略,待英布的軍隊疲憊之後,金鼓齊鳴,揮師急進,殺得英布落荒而逃。

英布逃到江南後,被長沙王吳芮的兒子設計殺死,英布的叛亂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