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三秦文化叢書》,就是與陝西文化這個題目有關的一套書。這套書由三秦文化研究會主編,其目的,與三秦文化研究會的宗旨相一致,就是想“挖掘、整理、學習、研究與宣傳陝西的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與現代文化”,從而為陝西的現代化建設多多少少做一些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陝西簡稱“三秦”,有它的曆史典故。在此,我們不講典故,講兩個因三泰引出的聯想。一個是:陝西有過古代、近代與現代的三個時期。古代輝煌,近代衰落,現代要振興。振興首先是經濟的振興。經濟是基礎。經濟滯後,其他方麵包括文化的發展,難免遇到困難。然而也不能將文化方麵的問題,通通歸之於經濟滯後。經濟相對滯後但是文化卻相當繁榮的事例也不是沒有。文化的繁榮進步,時於經濟的發展也不會沒有促進與推動。什麼是“文化”?《現代漢語辭典(修訂本)》說:“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這實際是兩句話。一句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這是總的解釋;一句說,文化又“特指精神財富”,這是一個特定的解釋。由前一句話我們理應得出一個認識,即經濟本身也不能不包涵著體現著文化;由後一句話我們更應該得出一個認識。即屬於精神財富的文化,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忽視的。在談及文化的時候,也許我們比較多地注意到了後一種解釋,而往往忽略了前一種解釋。這就容易導致將經濟與文化割裂開來的想法與做法。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務必既重視經濟建設,也重視文化建設,既重視物質財富的建設,也重視精神財富的建設。“三秦”還可以有另一個聯想:陝西在地理上包括陝南、陝北和關中三大塊。這三大塊是一個整體,又各有所長,各有特色。在現代化建設中,如何將三大塊的長處與特色都發揚光大,又相互結合,使之真正融為一體,形成合力,可能也是一個重大課題。就文化而言,也有個發揚各自的長處。突出各自的特色的問題。恐怕這也是研究陝西文化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
《三秦文化叢書》的選題以研究陝西文化方麵的問題為主;這是一個名實相符的要求。應該可以做到。還要求“有一定創意,可讀性較強”;這是一個應該做到卻未必能夠做好的要求。“創意”,現在人們講得很多了,這個詞彙,1996年版《現代漢語辭典(修訂本)》和1999年《辭海》還都沒有收入。《辭典》有“創新”,解釋說:“指創造性:新意”;有“創見”,解釋說:“獨到的見解”。實在是談何容易?但是。寫文章,做學問,至少應該不要簡單地重複別人已經講過千百遍的話,至少應該也講講我們自己的一點點粗淺的體會,至少也應該提供一點點別人沒有說過或者很少說到的資料。我們願意為之努力。至於“可讀性”,簡單說,就是要讓多數讀者能夠讀懂和願意讀下去,這也並非易事。即使比較通俗易讀,有人硬是不願意讀。也沒有辦法。寫作與閱讀,本來都是自願的事情。我們應該也必須做到的是,不要將原本簡單的東西故意複雜化。我們希望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不斷擴大選題的範圍,逐步做到古與今、文與史、傳統與現代、陝北陝南與關中,都有所涉獵。希望得到各方麵的支持與幫助。
何金銘
2004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