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自序(1 / 2)

秦腔的天空,群星燦爛

陝西地方戲曲的形成和發展。源遠流長。我極讚同王紹猷先生的論點。他在《秦腔記聞》裏對秦腔的起源、形成及其發展作了極為精辟的概括。他說:“考諸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盛行於明,廣播於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在國劇上可為開山鼻祖,有屹然獨立不可磨滅之價值。”

在“幾經衍變”的曆史長河裏,秦地的戲劇活動出現過多次繁榮昌盛景象。唐代長安和陝西的戲劇活動繁榮昌盛。先是唐玄宗李隆基領著梨園弟子,在宮中歌舞升平。安史之亂後,大批梨園弟子和教坊藝人流落關中,和當地民間藝人相結合,使秦地的戲曲藝術,具有更鮮明慷慨悲歌的地方特色。這個時期出現的劇目有《秦王破陣》、《樊噲排君難》、《旱稅》等。在元雜劇興起的年代,陝西戲劇活動仍相當活躍,著名的有紅字李二,京兆人,他是一位戲劇活動家,又是一個優秀雜劇演員和劇作家。他和馬致遠、李時中、花李郎都是當時著名的“元貞書會”的主要人物,人稱“四高賢”。他在長安和京都演唱,紅極一時,故人稱“紅字李。”

凡是戲劇活動昌盛之際,都是人才輩出之時。到了明代中葉,陝西的地方戲曲出現了新的高潮。劇作家康海、王九思、張煉等人參與了秦地的戲劇活動,創作出《中山狼》、《杜甫遊春》等劇目,促進了民間戲曲的繁榮。當時參加戲曲活動和編寫劇目的文人學士還有韓邦奇、韓邦靖、王異、王元壽等人。同時,專業的戲班華慶班、祁家班等班社相繼出現,並湧出現一批優秀藝人。其中有王蘭卿、王桂蘭、美蓮等。他們的出現。進一步說明了陝西地方戲曲,尤其是秦腔日臻完善和成熟,並開始流播到甘肅、青海、四川、寧夏、山西等省,對我國其他地方戲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代二百多年閫,是陝西戲曲的鼎盛時期。民間的秋神報賽活動,促進了戲曲進一步的繁榮。各種戲曲班社層出不窮。乾隆、嘉慶年間,西安就有戲曲班社四十多個。著名的有三十六班。藝術上有造詣的藝人數十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應推魏長生,他和一些秦腔名伶,以及他的弟子陳銀官、王湘蘭、三壽官等把秦腔帶入北京,引起一場中國戲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爭,秦腔以它慷慨激越、富有生氣的演出占領京都舞台,成了劇壇上的盟主。正如《燕蘭小譜》所說:“魏長生以《滾樓》一出,士大夫亦為之心醉……使京腔舊本置之高闊。一時歌樓觀者如堵,而六大班幾無人過問。或至散去。”隨後,魏長生旅行巡演揚州、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四川等地。使秦腔流播全國各地,對眾多的梆子聲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這一時期,陝西戲曲班社多達數百個。戲曲優秀演員數以百計,其中須生演員有二樓子、李範、潤潤子、李雲亭等,小生演員有醜兒、呼延甲子、王德孝等,旦角演員有王喜兒、長命兒、趙傑民、梁箴、陳雨農、黨甘亭等,淨角演員有四金兒、五五子、大本頭、二木頭、張壽全、王賴賴等,醜角演員有皂皂子、碟碟子、趙東郎等,真是行當齊全,各顯異彩。劇作家李十三(芳桂)、李灌、王筠、張梓、周元鼎、崔向餘等的相繼出現。為這一時期戲劇創作的繁榮和表演藝術的提高,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由於藝術實踐取得輝煌成果。總結概括這一藝術現象的理論著作也相繼出現,其中有張鼎望的《秦腔論》,周元鼎的《影戲論》,嚴長明的《秦雲擷莫小譜》,洪亮吉的《芍藥詩序》,吳太初的《燕蘭小譜》,楊懋建的《長安看花記》,焦循的《花部濃譚》等。這些論著,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秦地戲由活動繁榮的盛況和藝術上所取得的寶貴經驗,從而更有力地促進了陝西戲劇事業的發展。

清末民初,陝西戲劇又出現了新的繁榮,尤其是陝西易俗社出現之後。這個時期,西安一部分知識分子,因受民主主義革命思潮的影響,痛感當時戲曲內容的陳腐落後,藝人的貧窮潦倒。不足以為社會教育盡宣傳鼓動的作用,遂有改良戲曲之意,使其為社會服務,組織新型班社,為一時之盛也。辛亥革命之後,班社林立,名伶輩出,成為陝西戲曲最為光輝的時期。當時著名班社有易俗社、榛苓社、三意社、正俗社、牖民社、秦鍾社、新聲社、維新社、新民社、西安劇社、鳴盛社、化民社等。它們在藝術實踐中,勇於探索和改革,使陝西戲曲藝術無論在劇目、表導演、舞台美術、音樂演奏、戲曲教育等許多方麵都有所革新和創造,作出了空前未有的成績。最突出和最耀眼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一批優秀的劇作家、優秀的劇目和優秀的演員。其中劇作家僅易俗社一家就有李桐軒、孫仁玉、高培支、李約祉、範紫東、呂南仲等十幾位;優秀劇目僅易俗社就有《三滴血》、《雙錦衣》、《奪錦樓》、《還我河山》、《淝水之戰》、《小姑賢》、《三回頭》、《櫃中緣》、《庚娘傳》、《一字獄》等五百多本;優秀演員更是一輩接著一輩,可謂層出不窮,如同滿天星光,輝煌燦爛。生角有劉毓中、和家彥、肖順和、閻國斌、耿善民、張德明、王文鵬、蘇哲民、蘇育民、沈和中、雒秉華、劉易平、毛金榮、張新華、喬新賢、王藹民、任哲中等;旦角有劉箴俗、王天民、李正敏、何振中、劉迪民、程海清、馬振華、孟遇雲、蘇蕊娥等;淨角有田德年、李可易、李懷坤、張健民、安德功、姚裕國、周輔國、張慶林、陳西秦、孫省國等;醜角有聶大少、蘇牖民、馬平民、晉福長、湯滌俗、冷魁兒、大麻子、蘭州兒、肖鴻斌、閻振俗、樊新民、王輔生等。從這簡略的名單上,我們可以看出,在陝西戲曲的天幕上,真是群星燦爛,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