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西安解放前夕,通貨膨脹,民不聊生,許多秦腔班社和藝人流落村鎮,難以糊口,陝西戲曲由盛轉衰,藝人們掙紮在死亡線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陝西戲曲有了一個新的振興。1952年赴京參加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秦腔《遊龜山》和豫劇《花木蘭》榮獲演出二等獎。秦腔現代戲《一家人》榮獲演出三等獎,馬健翎改編的《遊龜山》獲劇本獎,並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常香玉獲榮譽獎,劉毓中、蘇育民獲演員一等獎,宋上華、史雷等四人獲得演員二等獎,張新華、孟遏雲等六人荻演員三等獎,李卜、王天民榮獲獎狀。這是陝西演員在全國獲獎最多的一次。1956年,陝西舉行第一屆戲劇觀摩演出大會,五百多名劇作家、導演、音樂工作者和舞美工作者獲得大會獎勵。這次會演交流了經驗,並促進了陝西戲劇進一步的發展。1958年陝西戲曲演出團赴北京彙報演出。轟動京華。並巡演十三省,盛況空前,這是陝西戲曲的又一次崛起,顯示了陝西地方劇種、秦腔、迷胡、碗碗腔感人的藝術魅力和美學價值。十年浩劫中,陝西戲曲一落千文,戲劇從業人員和人民一樣在受難,在抗爭,在覺醒。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戲劇得到複蘇,振興秦腔的鑼鼓敲響,陝西戲劇獲得較高讚譽。這一時期出現的優秀劇作家有馬健翎、樊粹庭、黃俊耀、楊鶴齋、袁允中、楊克忍、朱學、毋致、魚聞詩、王烈等;優秀演員有任哲中、肖若蘭、馬蘭魚、李應貞、李蕊芳、肖玉玲、李愛琴、王玉琴、李愛雲、陳妙華、張詠華、全巧民、吳德、劉小虎、餘巧雲、崔惠芳、郭明霞等,後起之秀有李東橋、戴春榮、李梅、李娟、孫存蠑、任小蕾、侯紅琴、李小鋒等。戲曲理論研究和評論工作也有了新的發展,開始從宏觀上探討戲曲的規律。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陝西地方戲劇和秦腔劇種已經有了新的更大的發展和繁榮。再造一個群星更加燦爛的陝西地方戲劇和秦腔的天空,還須努力,努力,再努力,任重道遠。
靜波
2004年9月15日於聽雨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