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秦腔亮星魏長生(1 / 1)

魏三者,名長生,字婉卿,排行為三,故世稱魏三,清乾隆年間譽滿京華、名震江南的秦腔表演藝術大師。他出生在四川金堂縣一個貧苦的農家,十三歲時,在梆子聲腔發源地同州府大荔學演秦腔。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魏三出關入京。想展示自己平生的宏願——為古老多姿的秦腔在京爭得一席之地。結果,事與願違,被盛極的雅部昆曲所挫,未能如願。

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躊躇滿誌的魏三,帶著三秦父老熱切的盼望再次出關。到京後,他搭入“雙慶班”演出秦腔,一出《滾樓》,轟動京城,成為北京劇壇前所未有的盛舉,正如吳太初在《燕蘭小譜》中所說:“以《滾樓》一出,奔走豪兒,士大夫亦為之心醉,……使六大班幾無人過問,或至散去。……”這就是中國戲曲史上聞名的“花雅之爭”,魏三做出了難以估量的貢獻。《花》、《雅》各有其長,本不應厚此薄彼。為使自己的劇種成為劇壇盟主,魏三終於獲得了巨大的成就。

魏三離京後,率秦腔班社到揚州、蘇州、四川等地演出,使西北的秦腔流布到南方各地各省,並對當地戲曲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801年,魏三第三次進京演出,當時在京的文人學士和戲曲名優,紛紛登門拜訪。一時間,關於他的軼聞佳話,傳遍了京城的長街小巷……

翌年夏天,北京酷熱,年近六旬的魏三,在演出《背娃進府》時,暈倒台中,從此一病不起。不久,離開了人世。人們永遠懷念著這位秦腔亮星名旦,他創造的旦角踩蹺和化妝“貼片”的技藝,一直被戲曲界繼承了下來;直到他死後多少年,揚州還流傳著這樣的詩句:

誰家花月,不歌柳七之詞;

到處笙蕭。盡唱魏三之曲。

1987年1月21日於長樂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