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清末民初秦腔名伶小考(1 / 3)

葫蘆兒(生卒不詳)秦腔演員,工淨角。陝西長安縣人,清代末年,名震關中。文武皆能,會戲甚多,扮演的常遇春,嚴世蕃,張翼德,馬武。鍾馗,陸判,嚴崇,秦檜,賈似道等角色,真是銅聲鐵麵,暮鼓晨鍾。為李金鳴(假葫蘆)的師兄,劇壇有真、假葫蘆之稱。1904年應蘇長泰之邀,在西安東關長慶班演出。

李金鳴(1866—1926)秦腔演員,小名六五兒。陝西長安縣人。工花臉,認葫蘆兒為師兄。故有假葫蘆兒之稱,又稱“一聲雷”。拿手戲有《牧虎關》、《絕龍嶺》、《斬顏良》、《捉潘璋》、《九龍柱》、《取洛陽》、《鴻門宴》等。他唱音高亢洪亮,吐字清晰有力,精通大花臉的各種硬功,特別是押眉耍眼神,使額頭上的“青蛙”舞爪跳躍。活靈活現,烘托出戲劇的氣氛,真有“如霹靂環奔。風雲叱吒”之勢。成功地塑造了王彥章、聞太師,殷紂王,喬國老,包公,金兀術等藝術形象。

民國元年(1912)創辦秦中社,自任社長,培養出的演員有毛金榮、史春華、畢玉堂等人,民國四年(1915)將戲箱讓給蘇長泰,與蘇合股創辦了長慶社,任教練。

1926年在西安三意社病逝,終年六十歲。

閻全德(生卒不祥)秦腔演員,工淨角。陝西省臨潼縣人。清光緒中葉,在臨潼華清班學藝,與陳雨農,劉立傑,白相等同科,出科後,在關中和渭南一帶搭班演出。身架異眾,黑紅文武,無所不精。拿手戲有《蘆花蕩》、《取洛陽》、《苟家灘》、《絕龍嶺》、《敬德洗馬》、《艾謙傳信》、《收嚴顏》、《黃忠帶箭》、《黑虎拉鞭》等。在東府和西安等地頗有盛名。民國初年,入易俗社當年教練,後離該社,在江湖搭班演出。王紹猷在《秦中六十年來之著名演員》一文中讚道:“聲震山穀,氣轉風雲,馬嘶芳草,一鳴驚人。”為秦中少有的花臉演員。清末民初,曾在長慶班搭班演出。

曾鑒堂(1871—1933)秦腔演員,工旦角。又名玉桂,藝名一枝花。陝西三原縣人。趙傑民的高足。以演花旦出名,後也唱青衣、老旦。嗓子很好,唱作俱佳,唱腔圓潤流暢,動作幹淨利落。善演《慈雲庵》、《美人圖》、《哭殺場》、《玉堂春》、《富貴圖》、《無影簪》等戲,尤其出色的是《遊西湖》和《張公背張婆》。他在扮演慧娘救裴生時,動作快速旋轉,且無平閃燈照射,但觀眾眼裏好似眾多慧娘出現,足見表演之嫻熟,動作之幹練。《張公背張婆》乃一人要演兩個人物,演得自然逼真,深受觀眾的歡迎。王紹猷在《秦腔記聞》中讚道:“如鳳池春色。雅俗共賞。”辛亥革命後入西安榛苓社任教,何振中、常春燕、武振華等得其真傳。清末民初,應蘇長泰之邀,曾多次在長慶班演出,頗受觀眾的好評。1933年貧病交加,病逝在三原縣破廟中,終年六十二歲。

三鬥金(生卒不詳)秦腔演員,工青衣。陝西長安縣人。清光緒末年馳名以唱工戲見長,會戲很多,尤其以《桑園會》、《三上轎》、《四賢冊》、《五家坡》、《青鳳亭》等戲最為拿手。他的嗓音清亮,吐字清晰,婉約淒迷,聲情並茂,深受觀眾的歡迎和器重,故有“三鬥金”之美稱,以致人們忘記了他的真實姓名。王紹猷在《秦腔記聞》中讚道:“如庭前玉樹,喜燕爭鳴。”

1904年,受蘇長泰之聘,在西安東關長慶班演戲數年。

水娃子(生卒不詳)秦腔演員,工旦角。清代末年,以閨閣旦馳名三秦。扮相俊美,唱腔委婉清秀,表演逼真細膩,文武不擋。所演劇目有《鐵弓緣》、《金鍾罩》、《審蘇三》、《春秋配》、《拾玉鐲》等。王紹猷在《秦腔記聞》裏對他的表演讚道:“如黃花晚菊,上林翡翠。”清光緒末年,曾在西安長慶班演出,頗受觀眾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