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吸血鬼與文化藝術(1)(2 / 3)

1897年,愛爾蘭著名小說家布萊姆·斯托克以曆史上著名的弗拉德·德古拉伯爵為原型,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和逼真的文字,創作了一部著名的吸血鬼小說《德古拉》,使一度沉寂的吸血鬼文學重獲振興。小說將德古拉伯爵和吸血鬼的形象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極富淒美驚栗的哥特主義風格令它轟動一時,堪稱後世吸血鬼文學的奠基之作。

雖然評論家用“哥特”一詞來代稱所有的相關流派,但這時的哥特小說已開始讓位給了現代恐怖小說。

《德古拉》再現了英國“哥特式”小說的風格,作家采用新聞式的日記體的寫作方式,讓讀者身臨現場般目睹了主人公如何發現恐怖的事情,以及如何與惡勢力抗爭的過程:倫敦一名年輕的公證處書記員喬納森哈克奉命前往羅馬尼亞的小鎮特蘭西瓦尼亞,與一位叫德古拉的伯爵洽談生意,因為伯爵想購買英國的一處房產。一日,哈克在閱讀一本小說時,發現了一份檔案,其中有信件、日記等文件,從中他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秘密:德古拉伯爵原來是一個夜間從棺材裏爬出來吸人血的吸血鬼。勇敢的年輕人於是跟蹤監視伯爵的罪行,善惡雙方從此展開一次又一次的對決。最初,代表著惡勢力的德古拉占據上風,他看上了哈克未婚妻米娜的朋友露茜,不幸的露茜被德古拉吸幹血液後死去。後來,代表著正義一方的哈克扭轉了局勢,與米娜、範赫爾辛博士、美國人昆西·莫裏斯等人攜手,最終戰勝了吸血鬼。莫裏斯用匕首刺穿了德古拉心髒,德古拉立即化為灰燼消失了,米娜得以從魔法中解脫……

《德古拉》一出版便大獲成功,在當時的英國報界深受好評。《蓓爾美爾街新聞》認為它“極其出色”,而《每日郵報》甚至把它與勃朗特的《呼嘯山莊》、愛倫·坡的《厄舍古廈的倒塌》等英國表現主義文學的傑作相提並論。維多利亞時代的讀者酷愛超自然的故事,而德古拉這個角色具有能迎合他們閱讀取向的一切特點。

這部小說之所以能在文學上取得巨大成功,與作品本身豐富的內涵和特色密不可分:首先,雖然它是以神秘怪誕、血腥恐怖的超自然故事為題材,卻旗幟鮮明地突出了善與惡的對立,書中邪惡力量與正義力量的生死對決,是一場光明與黑暗、理性與放縱、道德與非道德、基督教正統與旁門左道的全麵較量,而最後以正義的一方大獲全勝告,在滿足同時代讀者喜好獵奇、刺激的隱秘心理的同時,也符合既定的社會道德規範,使讀者在道德良心上得到了規範和解脫;其次,故事中包含著極其隱諱而又極為複雜的象征意味,例如吸飲人的血液、潛入人的靈魂的吸血鬼形象,正是人類某種欲望的象征,這種欲望體現在被吸血鬼附身的女性身上,更多的代表了人性中被壓抑的性欲衝動的本能。對於維多利亞時代晚期的紳士來說,任何性欲衝動都是汙穢不潔、充滿邪惡甚至足以致命的,但同時它又是流淌在血液中的本能反應。故事中兩個在靈與肉的煎熬中掙紮的女性:露茜和米娜,也同樣散發著令人沉迷的蠱惑力。此外,作者還大膽涉及了當時還屬於新鮮的、有精神病學方麵的理論,這一切都使得《德古拉》在同類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延續至今的神秘小說傳統的主脈之一。

另一方麵,在評論界普遍認為《德古拉》中人與吸血鬼間的鬥爭象征著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垂死的舊貴族與資產階級婚姻關係間的最後較量,也是人們潛意識中永無休止的非法欲望與清醒的自我之間的鬥爭。德古拉顯然代表著與基督教信條和價值相逆的力量--他能給予人們軀體的永生,但其軀體必須同靈魂分離。

因此,德古拉無疑是“凶殘的惡魔、人類的敵人,隻有消滅他,人類才能得以安寧”。此後,各種以德古拉為原型而創作的小說、戲劇和電影層出不窮。

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理查德·馬瑟森在1954年創作的小說《我是傳奇》中,將未來人類普遍吸血鬼化。小說假想在未來人類因為微生物改變了演化的過程。並將吸血鬼分為三類:真吸血鬼、新人類和吸血鬼獵人。其中第二種吸血鬼為新人類的變種人,這是首次把吸血鬼看成是現實世界的人而並非同類的物種或種族,和其他所有故事中吸血鬼的概念不同,成為最近流行文化中活死人概念的主流。這部小說先後於1964、1971、2007年被搬上了銀幕。

1975年,美國著名暢銷作家斯芬·金推出驚悚小說《塞倫的命運》。

在他筆下,整個小鎮的人都變成吸血鬼的情節,真實而恐怖:作家本傑明·密爾斯因為童年的憾事而回到家鄉小鎮進行調查,昔日的瑪斯坦大宅依然詭秘,隨著調查的深入,命案接二連三發生,鎮上許多人變成了僵屍,謎底是什麼呢?午夜時分四處行走的僵屍會給你一個答案……這部小說後來也被改編成了電影和電視,被譯作《午夜行屍》或《吸血鬼複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