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三字經》文句與金木水火土趣談(1)(1 / 3)

一、《三字經》文句和五行金木水火土

日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或者俗稱的金木水火土。然而,不論怎樣稱謂,其本質是一樣的,屬於五種物質。從我國曆史上來看,古代思想家們,皆企圖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金木水火土”這五種物質來說明世界萬物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有關這方麵的認識和解釋,較早的資料,則主要保存在《左傳》、《國語》和《尚書·洪範》等一些古籍名著裏。特別是到了戰國時代,“五行”說頗為流行,並出現“五行相生相勝”的原理。“相生”意味著相互促進,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 “相勝”即“相克”,意味著互相排斥,如“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等。從哲學上來看,這些觀點,的確具有樸素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因素。“五行”說,則雖然是被後來唯心主義思想家們給加以神秘化,但“五行”說包含的合理因素,則一直被保存下來,對中國古代天文、曆數、醫學等許多方麵,都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

當然,使古學者宋代時的王應麟(一說為“區適子”)亦不例外,亦深受影響。所以,王應麟在編綴《三字經》文句的時候,亦恰到好處,將“五行”說編綴到《三字經》裏,給歸納成的文句,叫做:

日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數

其內容是什麼意思呢?天津市古籍書店出版的《白話三字經》一書影印的注釋裏,作了這樣認識性的解釋,其原文為:

天地之間,陰陽二氣,伯生五行,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天三生木,地四生金,天五生土,此五行之生序也。水日潤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從革,土爰稼穡,此五行之性之德也。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又克水,萬事萬物無不有五行貫乎其間,而天下之理,皆由此出,天下之數,皆由此推,不可不知也。

然而,按照筆者的認識和理解來說,“五行”說——金木水火土,這種五種物質,不論其古代,還是現在,甚至今後,則仍然如此,它們所涉及的內容,可以說是極其豐富多彩多趣的。所以,下麵舉些例子,來說一說。

“五行”說中的“水火”,這兩種不同的物質,生活實踐中,人們就離不開。人們離不開美味佳肴,而佳肴美味的由來,則又是與“五行”說中的“水火”這兩種物質的關係極為密切,為了說明問題,所以,下麵以《佳肴美味的由來》為題目說一說。亦就會使您讀了後,深切感到的確是挺有意思挺有趣的。

二、佳肴美味的由來

從古至今,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天,不論春夏秋冬,生活實踐中,以人們食動物的肉類來說,雖然有各種各樣,亦比較繁多,但歸納起來,大體上為三種氣味,即腥、臊、膻。人們對動物肉類的這三種氣味的認識也比較早,如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雜家代表作《呂氏春秋》裏指出:“水居者腥,肉猩者臊,草食者膻”,就是說生活水中的一些動物,如各種魚類,其氣味,居多為比較“腥”;所謂“肉玃者臊”是指食肉的一些動物,如虎、豹、鷹、雕之類等,其氣味為“臊”;陸地上食草的一些動物,如牛、羊等,其氣味皆屬於“膻”。

盡管動物肉類的氣味腥、臊、膻,但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其所以能夠逐漸將不同氣味的動物肉製作出符合食品要求的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概括說來,最起碼的有這樣三個方麵:一是生活實踐中,人們不斷積累經驗和不斷學會善於調“五味”,將各種不同氣味的肉類,製作出各種各樣美味可口的佳肴。“五味”,即指甘、酸、苦、辛、鹹(亦俗稱酸、甜、苦、辣、鹹)。那麼將“五味”調到什麼程度,算是達到恰到好處呢?古人在這方麵,從生活實踐中,歸納總結出的成功經驗,叫做:“甘不噥”,即指甜而不過頭,“酸而不酷”,指酸而不強烈,“鹹而不減”,即指鹹而不澀嘴,或者叫做“淡而不薄”,“淡而不寡味”,“辛而不烈”,指辛辣而不過度,等。二是生活實踐中,人們除了需要不斷學會和善於調“五味”而外,要將各種不同氣味的肉類,製作出美味佳肴,還需要注意講究使用調料,即俗稱的“作料”。而調料中的佳品,如四川陽樸出產的生薑,桂陽招搖山出產的桂皮;以及比較好的蔥、蒜、料酒等作料的搭配,對於製作出美味可口的佳肴,亦屬於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三是掌握火候的重要性。生活實踐中,人們可根據烹調各種不同食物的需要,可時而用“武火” (即“熾火”),時而用“文火”(即“微火”),才能除去動物肉類的腥、臊、膻等氣味。總之,變動物肉類腥、臊、膻等不同氣味為香,則人們務必需要注意講究掌握好火候,即概括說來,叫做不要違背用火的規律性。古人在這方麵,歸納總結出成功的經驗,叫做烹調食物“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