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實行“分封治國”鞏固了政權。周朝疆土比商朝又得到擴大,管理體製相應得到發展。周朝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天子下麵設“三公”,即掌管軍權的最高統帥“太師”和輔助天子的太傅、太保,三者相比,太傅次於太師,太保次於太傅。“三公”下設“三左”和“三右”。“三左”為掌天子冊命和祭典的太史;掌祭祀和祈禱的太祝;掌卜簽的太卜。“三右”為掌王室財務和奴隸的太宰;掌貴族事務的太宗;掌司法的太士。“三左”和“三右”合稱為“六卿”。周朝廷中,除“三公”、“六卿”外,還沒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司徒亦稱司土,掌農田耕作;司馬掌軍賦;司空亦稱司工,掌百工職事;司士掌籍爵祿;司寇掌刑獄、糾察等事。天子之下,周王室冊封了許多諸侯國,各諸侯依大小尊卑,依次享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各有各的領地。
周武王死後,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周公在東征平息了“三叔”聯合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大叛亂之後,立即著手大規模分封諸侯,尤其對武庚發動叛亂之地東方地區加強了控製,如分封周公長子伯禽到舊奄地,建立起了魯國;封成王的叔父康叔(亦周公同母弟弟)到原商朝統治的政治中心“朝歌”建立起了衛國;封東征中立過大功師尚父建立了齊國。魯、衛、齊三國統治著武庚發動叛亂之地——東方地區,成了周王室控製原商朝統治地區的重要支柱。
四、“國家”稱謂的由來
秦以前,將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或名曰為“國君”、“國王”等。例如“周天子”(指周代時的“國王”,或稱“國君”),將大小諸侯們分封到了各地去名曰為“封藩建國”,或者叫做“分封治國”、“分封建國”。而被分封到各地的大小諸侯們,則亦學“天子” (國王)的辦法,將受封得到的土地和奴隸,則亦分給他下麵的卿、大夫和貴族,叫做“立家”,如古籍名著《論語·八侑》裏記載:三家者以雍徹。”失熹注:“三家,魯大夫孟孫、叔孫、季孫之家也。”《孟子·梁惠王上》裏記載:“千乘之國,……百乘之家。”
“國”和“家”這兩個不同含義的字,隨著社會向前發展則逐漸演變到春秋時,就已經出現將“國”和“家”相聯係一起使用,成為統一內容含義的“國家”稱謂了。對此,古籍名著《孟子·離婁上》裏有記載:“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國家。天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五、夏商時代出現簡單的“土地製度”
相傳夏商時代,就已經出現原始簡單協作的那種“土地製度”,所謂“有田一成,有眾一族”。商代農業發展成為社會生產最重要的部門,出現了“井田”,但還沒有形成比較完整的一套“土地製度”。直到周時出現的“赭(音借)田”製,才標誌著中國曆史上開始實行比較完整的一套“土地製度”。
“耤田”,亦稱“公田”。所謂“公田”,就是周族王朝統治時期,周王分賜給諸侯和百官的“井田”。“井田”,采用十進製,即“十夫”為“井”。有“十夫”、“百夫”、“千夫”、“萬夫”構成大小不同的“井田”。諸侯和百官得到“井田”,可任意驅使大批奴隸為他們耕種,供他們享用,這就是中國曆史上實行“耤田”土地製度之始的基本內容。
最初實行“耤田”土地製度,尤其是在周宣王以前的時代,每年一到春天耕種季節,周天子要親自率領朝廷中的百官到“井田”裏舉行一次戲劇性的耕田表演。他們以此表示朝廷對農業生產的重視,實際上是為了擺擺樣子,推行“耒昔田”土地製度,驅使“庶民終於千畝”,更有利於奴役和剝削廣大勞動人民。後來,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不同曆史時期產生有不同的土地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