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千字文》文句與北京的“銅壺滴漏”(1 / 2)

從我國曆史上來看,明代以後,我國才有了計時用的“鍾表”。

明代以前,我國使用的計時儀器,名曰為“刻漏”、 “漏壺”、“壺漏”和“銅壺滴漏”等。這種古老的計時儀器——“銅壺滴漏”,至今在北京著名的“皇宮” (俗稱)——紫禁城(亦簡稱為“故宮”)內,中路“交泰殿”裏,使人們尚能觀賞到它。

然而,自古始,生活實踐中,有的時候,有的事情,亦就那麼湊巧,古代使用的計時儀器——“漏壺”,或曰“壺漏”等,亦被梁武帝蕭衍的文學侍從,周興嗣巧妙而又恰到好處,給編綴進《千字文》裏的一文句,叫做:

一、年矢每催曦日朗曜

文句的內容是什麼意思呢?在中國書店出版的《千字文釋義》一書,古學者孫謙益先生在“參注”裏,作了這樣認識性的解釋:“年,歲也。矢,漏矢也。漢書雲:孔壺為漏,浮箭為刻;每頻也。催,促也。曦暉,皆日之光;朗,明也;曜,即照也。”

筆者依據古學者孫謙益先生“參注”中的解釋,所謂“矢,漏矢也。漢書雲:孔壺為漏;浮箭為刻。”顯然,意思說,孔——指春秋時代,孔子的那個時候,生活實踐中,使用的計時儀器,名曰為“壺漏”,或曰“漏壺”,“浮箭”有“刻度”,即十二個時辰,共為九十六刻;從“刻度”上,進行觀察時間。

所以,梁武帝蕭衍的文學待從,周興嗣在《千字文》裏,亦作了恰到好處的反映。

既然如此,筆者亦覺得很有必要再配合上與時辰與古老計時儀器相關的一篇雜文,說一說,亦是非常有意思的。

二、漏壺與詩配

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旌旗日暖龍蛇動,宮殿風微燕雀高。

朝罷香煙攜滿袖,詩成珠玉在揮毫。

欲知世掌絲綸美,池上於今有鳳毛。

這首七律,為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而作。如今,在北京故宮內西路翊坤宮室內,仍然珍藏有大臣恭維皇帝而寫有杜甫這首詩的貼落。從“五夜漏聲催曉箭”來看,說明當時在實際生活中,已經使用漏壺這種計時儀計算時間(古代稱作為“時辰”)了。

《周禮·夏官》上談到設官掌管漏刻,說明奴隸社會的周朝時,已經有了銅壺滴漏。

銅壺漏漏,亦稱“漏刻”、“刻漏”、“漏壺”等。漏壺大致可分為兩種,即單壺和複壺。我國解放後,在陝西興平、河北滿城,以及內蒙古等地考古發掘中,均發現有單壺,是西漢初期(約公元前100年)使用的計時工具。複壺為兩個以上的貯水壺。而古時著名的“複壺”,屬於元延佑年間(1314—1320年)的,是用四隻銅壺,由上而下,互相疊置而構成的。現在故宮博物院陳列著的銅壺漏漏,也屬於複壺的類型,但它比延佑年間漏壺多了一隻貯水壺,是由5個壺構成的。其特征是:正麵,上下排列有3個方鬥形的“播水壺”,最下麵,是一圓形“受水壺”,在第二個壺後下方,另一個“分水壺”以調節水的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