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千字文》文句與北京的“銅壺滴漏”(2 / 2)

漏壺的使用,一般正午十二時,最上壺裝滿水後,水從壺的龍口流出,依次向下壺滴漏。最下受水壺蓋上的銅人合抱著“漏箭”,箭上刻著十二個時辰。漏箭底部安著空鼓形水漂(亦稱“箭舟”),放在受水壺內,水漲舟浮,漏箭上升,以銅人手握處的刻度(十二個時辰,共九十六刻),進行觀察時間,經一晝夜水滿箭盡,將水泄入池內,再重新裝水滴漏。這種計時儀器,直到明代以後,我國有了鍾表,才廢棄不用。

《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這首七律詩題中,杜甫說的“大明宮”,建於貞觀八年(634年),是唐太宗李世民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城外東北角龍首原上,為他父親唐高祖李淵修建的一座專門供避暑使用的宮殿。20多年後,到龍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李治患風痹病,嫌長安城裏的太極宮潮濕,所以下諭令改建大明宮。據說大明宮的遺址,在今陝西西安火車站北約1公裏多的地方,立有國務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碑記。大明宮改建修好後,唐高宗於龍朔三年從長安城裏太極宮遷移到大明宮居住和處理朝政。

《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這首杜甫的七律詩作,其社會曆史背景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秋,著名大將郭子儀(697—781年)率領唐軍打敗了安史叛軍,收複了都城長安。第二年春,即乾元元年春天,唐朝廷有了一點中興的氣象。為了歌頌唐朝廷出現的中興氣象,詩人賈至先開頭寫了一首七律,詩題為《早朝大明宮呈兩省僚友》:

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

千條弱柳垂青瑣,百轉流鶯繞建章。

劍佩聲隨玉墀步,衣冠身惹禦爐香。

共沐恩波鳳池裏,朝朝染翰待君王。

賈至,與杜甫、李白、王維、岑參等,均屬同時代的著名大詩人。安史之亂,唐玄宗李隆基向四川逃亡時,他曾跟隨而去,被任命為中書舍人,故稱為賈舍人。當他把歌頌唐朝廷中興氣象的這首七律詩作拿出來後,在著名的一些大詩人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紛紛奉和,這就是上述杜甫詩作的來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