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五髒”中的心,《素問·痿論》裏指出:“心主身之血脈”,其內容,指心與血脈有密切關係。不僅如此,更為重要的是:人體內的血液循脈運行,主要靠心氣的推動。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五髒”中的心,其心為陽中之陽,故陽病發生在心。所以古人雲:“陽病發於血”指的就是“心”,因為“心主身之血脈”。不僅如此,而且還指出:“鹹走血,血病勿食鹹。”為什麼?因為“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引自《千金食治》),其意思說會影響血液正常循脈運行。
肉 “五髒”中的“脾主身之肌肉。”(《素問·痿論》)其內容意思指:脾主肌肉、四肢。再具體說,指脾能輸送飲食化生的營養物質,以充養肌肉、四肢。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五髒”中的脾屬陰中之陽,所以古人雲:“陰病發於肉”。不僅如此,還指出: “甘走肉,肉病勿食甘” 為什麼?因為“甘走肉,多食甘,令人惡心”。因為甘入胃也,其氣弱劣,不能上進於上焦,而與穀俱留於胃中,甘入則柔緩,委緩則蚘動,蚍動則令人惡心。其氣外通於肉,故甘走肉,則肉多粟起而胝。”(《千金食治》)
總而言之,骨為陰病,血為陽病,肉為陰肉;當然,不言而喻,屬於陰病,屬於陽病,不僅僅是發生在骨、血、肉上,還有其他許多,這裏隻不過是以骨、血、肉為例子而矣。
不僅如此,古人從生活實踐中,還歸納、總結、概括出了這樣的規律性的認識,叫做:凡是“陽病發於冬”;凡是“陰病發於夏”。
以上所說這些內容,古人從生活實踐中,已經歸納、總結、概括出了一套非常精辟的認識,叫做:
五病所發:陰病發於骨,陽病發於血,陰病發於肉,陽病發於冬,陰病發於夏,是謂五發。
2.五邪所亂
唐著名的大醫學家孫思邈在撰寫的《千金食治》(即是《備急千金要方》)裏指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陽調和,人則平安。”
人體內所需要的營養,其陰陽不調和,不言而喻,會使人發生種種疾病,而繁多複雜的種種疾病,其中當然亦包括屬於“狂”之類的疾病在內,如瘋狂等;當然,患“狂”之類的疾病,其原因有種種,但是,亦不能排除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概括出的經驗,叫做“邪入陽則狂”,這是屬五邪所亂的一亂。
陰陽不調和,會使人發生種種疾病,其中當然包括“痹”在內;而患“痹”之疾病,其原因或日其因素,雖然亦有種種,但亦不排除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經驗,叫做:“邪入陰則痹”,這亦是屬於五邪所亂中的一亂。
古時生活中,人們將五邪所亂中的一亂,給歸納概括名曰為“搏陽則為巔疾”;為什麼?《太素》卷二十七邪傳注釋雲:“陽邪人陽脈,聚為癲疾。”不僅如此,而且唐代醫學家,王冰亦注釋雲:“邪內搏於陽,則脈流薄疾,故為上巔之疾。”
五邪所亂,其中還有一亂,古人給高度歸納概括:叫做“搏陽則為痦”。這一亂的內容意思,《太素》卷二十七邪傳注釋指出:“陽邪入於陰脈,聚為痦不能言。”不僅如此,而且《類經》二十五卷第二十五注釋雲:“邪搏於陰,則陰氣受傷,故聲為瘖啞。”
五邪所亂,還有一亂,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叫做“陰出之陽則怒”,什麼意思呢?對此,古代醫家張誌聰作了這樣認認識性的解釋:“陽分之邪而入陰,則病者靜,善陰盛則靜也。陰分之邪而出之陽,則病者多怒,屬陽盛則怒也。”怒則傷氣,傷肝,顯然不利於養生保健身體健康。
以上所說的不利於養生保健身體健康的五邪所亂,不論哪一邪之亂,古人從生活實踐中,歸納、總結、概括出的認識性的生活經驗,並且至今,仍然值得人們生活中引起注意。
其實,上麵所說的五邪所亂的內容,用《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裏,概括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
五邪所亂: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搏陽則為巔疾,搏陰則為瘖,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是謂五亂。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1
2.陳文良.北京傳統文化便覽.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3.栗斯.唐詩故事.北京:地質出版社,1986
4.陳明遠、汪宗虎.中國姓氏大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