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陽數中的“五”(3)(1 / 2)

其實,人體內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其氣和血,其“氣”的含義亦較廣,它包括人體內能運行變化的精微物質,或腑髒組織的功能活動,均泛稱為“氣”,如水穀之氣、呼吸之氣、髒腑之氣、經絡之氣等;而“血”,主要指血液,為水容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成。言而總之,氣和血在人體或日在人體內來說,雖然各有其不同的作用,但其二者又相互依存,以營養髒器組織,維持生命活動。

1.“五氣所病”與身體健康

何謂“五氣”,前麵說到了,人體內之氣,如水穀之氣、呼吸之氣、髒腑之氣、經絡之氣等。而這裏說的所謂“五氣”,其具體的,就是指“髒腑之氣”中的心肝脾肺腎之氣,故被稱之為“五氣”。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人體內的髒腑之氣——心肝脾肺腎,胃大腸小腸下焦膀胱,不論其哪一氣,不調和,就會產生不同的疾病性的反映,不論是男性女性,如果“五髒”中的心氣不調和,就會產生“心為噫”的疾患。而所謂“噫”,即為“噯氣也。”例如《類經》十五卷第二十五注“噫,噯氣也”。其實,如果“五髒”中的心氣不調和,輕者就會出現打嗝兒的現象;如果“五髒”的肺氣不調和,則會產生為咳等現象;如果“五髒”中的肝氣不調,就會使人出現多語;如果“五髒”中的脾氣不調和,就會出現使人吞咽之證;如果“五髒”中的腎氣不調和,就會使人出現為“嚏”,其實所謂“嚏(ti替),就是指打噴嚏;如果“六腑”中的胃氣不調和,使人就會出現為“恐”的現象;如果“六腑中的大腸小腸之氣不調和,使人就會出現為泄的現象;如果“六腑”中的下焦之氣不調和,就會使人出現溢為水的現象;如果“六腑”中的膀胱之氣不調和,就會使人出現為“癃”,即指“膀胱不利為癃。”(《素問·宣明五氣篇》)如果“六腑”中的膽氣不調和,就會使人出現怒的現象。

上麵所說的這些內容,用《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裏,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

五氣所病:心為噫,肺為咳,肝為語,脾為吞,腎為欠為嚏,胃為氣逆為噦為恐,大腸小腸為泄,下焦溢為水,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弱,膽為怒,是謂五病。

2.人們必須注意“五髒所惡”

生活中,人們講究養生保健,其內容雖然說亦是多方麵的,但是其中將“五髒”心肝脾肺腎保養好,可以說亦是最重要的了,並且在這方麵,古人從生活實踐中,相當早,就已經歸納、總結、概括出了認識性的、相當寶貴的一套生活經驗,其具體的內容意思,就是說“五髒”中的心惡熱,為什麼?例如心火盛,亦就會使人至少急躁煩悶。對此,唐詩人杜荀鶴在《下第東歸道中作》詩裏,亦作了描繪性的反映,他指出:“心火不銷雙鬢雪。”“五髒”中的肺惡寒,為什麼?因為“五髒”中的肺可呼吸,如果受了寒,或者受寒風所邪,就會發生咳嗽等不良的現象。“五髒”中的肝惡風,為什麼?因為“五髒”中的肝,不僅是“藏血”,如“人臥血歸於肝”(《素問·五髒生成篇》);而且肝亦主疏泄,指肝氣需要疏通暢達;如果“五髒”中的肝,被風所邪,失去疏泄,亦還會影響脾胃的功能,或導致肝氣鬱結而致病。“五髒”中的脾惡濕,為什麼?因為“五髒”中的脾,有運化水穀、輸布精微與運行水液的功能;不僅如此,而且脾亦有統攝血液的作用;如果被濕所邪,就會使脾氣不調和,若脾氣虛不能統血,可會現便血等不良的症狀。“五髒”中的腎惡燥,為什麼?因為“五髒”中的腎,主水液,即指腎有主持水液調節和排泄廢液等功能,如果腎氣不調和,被“六滛”之一的燥氣所邪,其燥氣就會比較容易耗傷津液,使腎的功能作用,會受到影響,不利於身體健康。

以上所說的這些內容,用《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二裏,概括出的精辟語言來說,就是叫做:

五髒所惡: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是謂五惡。

八、“五病所發”和“五邪所亂”

1.五病所發

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一點病都不得的,隻不過是有輕有重就是了。這話不能說一點道理也沒有。的確生活中,人們會患有各種各樣的疾病,並且其疾病,亦是繁多複雜的,這裏僅以骨、血、肉的疾病為例子,說一說。

骨 “五髒”中的腎,主骨、生髓,指腎的精氣——其營養物質,能生養骨髓,故《素問·痿論》裏雲: “腎主身之骨髓。”按照中醫科學的認識和解釋來說,“五髒”中的腎,屬陰,所以古人雲:“陰病發於骨”;不僅如此,而且還指出:“骨病勿食苦”;因為味酸、苦,入口入胃,在人體內湧泄為陰;不利於骨類之疾病的治療;因為骨之類的種種疾病,皆屬於陰病;而陰病,宜食味辛、甘之類的食物,入口入胃,在人體內發散為陽,有助於骨類之疾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