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原料皮、生皮和皮革?它們是如何分類的?

製革是把從動物體上剝下的皮,通過複雜的化學、物理和機械加工將其轉化為皮革的過程。自古以來,皮革就應用於軍事、工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具有非常悠久的曆史。以動物皮為原料,可以製造適合各種用途的皮革。

(1)原料皮的概念和分類

原料皮是指從動物體上剝下來而具有實際經濟價值的動物皮。一般情況下,製革、製裘、裘革兩用的動物皮通稱為原料皮。

按照原料皮的不同用途,原料皮可分為製革原料皮和製裘原料皮。

製革原料皮一般是毛絨稀疏、較粗,皮板較厚、大而堅韌。

製裘原料皮一般是指毛絨豐足,保暖性強,適合於毛板兼用而製裘的一類動物皮。

(2)生皮的基本概念

生皮與“熟皮”對稱。生皮係皮革廠常用術語,是指用於製革的原料皮,包括鮮皮、甜幹皮、鹽濕皮及鹽幹皮等。廣義地講,生皮是未經鞣製(或類似鞣製)加工的皮,它幹燥以後會變硬,耐濕熱性差。

(3)皮革的概念和分類

皮革,簡稱革。指以蛋白質為基礎的生皮膠原為原料,經過一係列的化學和物理加工,使生皮的性質發生變化,製成適合於軍需、工業和人民生活需要的產品,就是皮革。

根據原料皮的種類皮革可分為牛皮革、豬皮革、羊皮革等。

根據重量可分為重革和輕革。

根據鞣製方法可分為植物鞣革、鉻鞣革、油鞣革、醛鞣革等。

根據用途可分為鞋麵革、鞋底革、裝具革、服裝手套革、工業用革等。

2.生皮和皮革在性質上有什麼區別?

人類生活中利用動物皮的曆史是非常悠久。也許由於偶然的原因,發現動物皮經過某種方式處理之後,更加適合於使用。製革的過程,實際就是改變生皮性質的一個過程。通常情況下,生皮和皮革在性質上有很大區別。

(1)生皮的主要性質

①生皮濕態時很柔軟,幹燥後變硬,即使經過機械處理,仍不能使它柔軟。

②在66℃以上的熱水中,生皮會發生收縮。溫度越高,收縮的程度越大。

③生皮不耐微生物的作用。在濕熱的條件下,容易腐爛。

④在化學藥品的作用下,生皮容易被破壞。

⑤生皮的透氣性和透水汽性能不好,即衛生性能很差。

⑥幹的生皮不耐曲折,容易斷裂。

(2)皮革的主要性質

①皮革幹燥後可以用機械方法使它柔軟。

②皮革比生皮更耐化學藥品的作用。

③皮革在熱水中發生收縮時的溫度在65℃以上。

④皮革比生皮更耐曲折,不容易斷裂。

⑤皮革比生皮更耐微生物的作用,在濕熱的條件下,不容易腐爛。

⑥皮革的透氣性和透水汽性比生皮好。

3.製革原料皮的來源、種類及加工比例如何?

製革原料皮主要來自哺乳動物綱中的有蹄目,絕大多數是家畜皮。現在我國的原料皮以牛皮、羊皮、豬皮為主,另外有少量騾馬皮、駱駝皮、麂皮,其它動物皮則很少。

原料皮的不同,不僅決定了革的主要性質和用途,同時製造過程的差異性、製革原料皮的品質直接影響成革的質量和使用價值,所以它是製革工業的基礎,值得十分重視。

(1)製革原料皮的來源和種類

(2)製革原料皮的加工比例

世界各類製革原料皮加工量占原料皮總產量的百分率,牛皮(包括犢皮)占65%~70%,山羊皮(包括羔皮)占8%~10%,綿羊皮(包括羔皮)占10%~12%,豬皮占3%~5%,爬行動物皮和魚皮<1%,其它種類皮占1%~2%。

4.製革原料皮如何命名?

原料皮的命名有很多方法,要完整準確地表達一種原料皮的名稱,是比較複雜的。一般的命名原則和方法如下。

(1)製革原料皮的命名原則

①按原料皮的產地路分:如山羊皮有漢口路、四川路、華北路等。

②按原料皮的保藏或加工方法:如甜幹皮、鹽幹皮等。

③按動物的種類標準名稱:如牛、豬、羊等。

④按動物的性別和獸齡:如公、母、犢等。

⑤按動物的特征:如黃牛、犛牛等。

(2)製革原料皮的命名方法

製革原料皮的全稱順序為:首先冠以路分,隨後是保藏方法,次之為標準名稱,後為特征,最後寫上皮字。如河南路甜幹板黃閹牛皮、遼寧路鹽鮮公豬皮、漢口路甜幹板山羊皮等。

5.羊皮和豬皮的部位如何劃分?

即使在同一張原料皮上,由於動物體上各部位功能不同,皮的厚度、緊密度及物理強度等也有一些差異。因此,根據原料皮體形部位,可將原料皮劃分為不同部位。劃分原料皮體形部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在製革生產加工過程中,針對各部位組織構造的特點,區別對待,合理加工,從而獲得優良的成品革。

(1)常用原料皮部位劃分

①背臀部位也叫皮心部位。其纖維編織緊密,粒麵細致,占全皮麵積和質量的45%~55%,是全皮品質最好的部位,也是成革使用價值最大的部位。

②頸肩部位其厚度較大,纖維編織比背臀部鬆,表麵粗糙,皺紋很多,占全皮麵積的20%~25%,也屬重要的部位。

③腹膁部位膁是動物兩旁肋骨和胯骨之前的部位,又稱腋部。腹膁部位皮層較薄,纖維編織疏鬆,物理強度較差。

④四肢部位膠原纖維編織疏鬆,麵積小而且很薄,是全皮的次要部位。張幅較小的原料皮,如豬、羊、麂皮的四肢部位可在生產過程中割去。

⑤頭尾部位通常隻有大型牲畜皮才保留頭尾。一般家畜皮在屠宰時就將頭尾割去。牛頭皮可割下另外加工處理。

(2)羊皮和豬皮的部位分割圖

不同的原料皮,或同一張皮上不同的部位,真皮的厚度和緊密程度也不相同。在製革過程中除了要注意保護膠原纖維不要遭到過大的損失外,還必須注意這些部位差別,以便在工藝上區別對待。例如,臀部的纖維編織比較緊密結實,延伸性小,應適當加強處理,使纖維束適度鬆散。而腹部編織疏鬆,延伸性大,加工時應適當注意保護,或者采用複鞣、填充等方法進行彌補。從而使整張成革的軟硬程度和豐滿度趨於一致。

6.生皮的結構和製革之間有什麼關係?

製革的原料主要是各種家畜的皮,亦有利用野獸、海獸及某些魚類和爬蟲類等的皮。皮的外貌,雖因動物種類不同而有顯著的差異,但除了魚類和爬蟲類的皮外、哺乳動物皮的組織構造和化學組成基本上都是一樣的。

(1)生皮的基本結構

生皮在外觀上可分為毛層(毛被)和皮層(皮板)兩大部分。若把皮層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它的縱切麵,便可清楚地看到生皮分為三層:上層(最薄)叫做表皮;中層(最厚)叫做真皮;下層叫做皮下組織。

(2)生皮的基本結構和製革之間的關係

表皮對於酶、酸、堿等化學藥品的侵蝕,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所以盡管表皮比較薄,在製革過程中又要和毛一起被除去。但它還是很重要的,因為生皮在生產之前若表皮受了損傷,細菌就容易滲入真皮,引起掉毛甚至造成生皮腐爛,從而影響成革的質量。所以,無論在動物活著時期或者在生皮的初步加工、貯存及運輸過程中都必須注意保護表皮。

真皮位於表皮之下,介於表皮與皮下組織之間,質量或厚度占生皮的90%以上,是生皮的主要部分。皮革就由真皮加工而成,皮革的許多特征都由這層的構造來決定的。

皮下組織主要由與生皮表麵平行的、編織疏鬆的膠原纖維和一部分彈性纖維所組成。皮下組織層還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組織,並有大量的脂肪組織。皮下組織是動物皮與動物體之間相互聯係的疏鬆組織。動物皮開剝就是由這一層將皮從動物體上剝下。

皮下組織對製革工業來說是無用之物。其中所含脂肪會阻礙皮內水分的蒸發及食鹽的透入,對生皮的保存十分不利。在製革過程中,亦會妨礙酸、堿、鹽及鞣劑等向真皮中滲透,所以在準備工段中,一開始就用機械方法盡量將它除去。

7.真皮中的纖維成分有哪些?對皮革的性能有何影響?

真皮主要由膠原纖維、彈性纖維和網狀纖維編織而成,稱為纖維成分。

(1)膠原纖維的特點

膠原纖維是真皮中主要的纖維,由膠原構成,占真皮全部纖維重量的95%~98%。這種纖維在水中長期煮熬後,分子降解,生成一種膠狀物(即皮膠或明膠)。

膠原纖維的長度無法確定,因為它是連續不斷的。膠原纖維束的直徑為20~150μm。每條纖維束由平行排列成行的細纖維(Primitive fiber)所構成,它的直徑為2~5μm。這種細纖維又由更小的原纖維(Fibril)也叫微纖維所構成,它的直徑可小至幾十納米(一般為20nm)。原纖維還可再拆分成更細的纖絲(Filament)或稱亞原纖維(Subfibril),其線度約為3nm。纖絲又由線度為1。2~1。7nm的初原纖維(Protofibril)所構成。

膠原纖維束在真皮中相互穿插交織。較粗的纖維束有時分成幾股較細的纖維束,這些較細的纖維束有時又和其它的纖維束合並成另一較大的纖維束。如此不斷分而又合,合而又分,縱橫交錯,編織成一種特殊的立體網狀結構。使得生皮及其製品(成革)具有很高的力學強度。膠原纖維能夠形成束,這是它的特性之一。

越是靠近表皮的膠原纖維束越細小,當它延伸至粒麵處,這些越來越細小的纖維又緊密地編織,最後構成非常致密的粒麵。真皮中部的纖維束則比較粗壯、緊密,並具有一定的織型,而靠近皮下組織的膠原纖維束又變得細小並且很疏鬆。

(2)彈性纖維的特點

這種纖維在真皮中比較少,僅為皮重的0。1%~1。0%。彈性纖維很細,直徑不超過8。0μm,由彈性蛋白構成。在形態上彈性纖維與膠原纖維不同之處在於彈性纖維要分枝而不形成纖維束。在性質上的區別在於彈性纖維有很大的彈性,並有一定的耐酸、堿和耐熱水煮性,彈性纖維經水煮後不會變成膠。它主要分布在真皮上層(乳頭層)、毛囊、脂腺、汗腺、血管和豎毛肌的周圍。

在靠近皮下組織的真皮部分,彈性纖維分布的數量較少。在真皮的中部則更稀少了。在皮下組織層亦有彈性纖維分布,其數量隨動物種類而異,彈性纖維在真皮中起著某種支撐和骨架的作用,很像建築物內的鋼筋一般。因而,普遍認為它對成革的柔軟度有一定的影響。在生產過程中破壞毛囊周圍的彈性纖維對酶脫毛也有一定的幫助。

(3)網狀纖維的特點

這種纖維分布在表皮和真皮交界的地方,形成非常稠密的網膜,並在膠原纖維束的表麵形成一個疏鬆的網套,把纖維束套住並把它們保護起來。在形態上網狀纖維也是分枝並聯合。它在性質上有許多地方和膠原纖維很相似,故有人認為網狀纖維是一種“變異”的膠原纖維。

8。真皮中的非纖維成分有哪些?在製革的過程中如何處理?

真皮中的非纖維成分有血管、汗腺、脂腺、毛囊、肌肉、淋巴管、神經、纖維間質和脂肪細胞等。這些非纖維成分主要分布在真皮上層(乳頭層)。

(1)纖維間質和豎毛肌

在真皮的纖維之間,有一種膠狀的物質,稱為纖維間質。它由許多帶黏性的蛋白質(白蛋白、球蛋白、黏蛋白和類黏蛋白等)和糖類物質所構成。纖維間質具有將皮中各個構造成分彼此黏結在一起和潤滑的作用。生皮幹燥後,纖維間質失水變硬,把皮纖維緊緊地黏結起來,使皮板變得非常堅硬。纖維間質的大量存在,阻礙著鞣劑和其它化學藥劑向皮中的滲透。故在製革準備工段中,必須將大部分纖維間質除去。

真皮中含有少量的肌肉組織,就是豎毛肌。它位於脂腺之下,是一條狹長的平滑肌纖維束。它的一端附著毛囊,另一端終止在真皮的乳頭層處。當動物受到突然的刺激,如驟冷和驚恐時,它們就要收縮,這樣就改變毛囊的角度,使毛豎立,使皮膚呈現“雞皮疙瘩”現象,故稱這種肌肉為豎毛肌。它的收縮程度直接影響粒麵的粗細,所以在製造細致的山羊麵革時,在鞣製過程中應注意避免引起豎毛肌的強烈收縮。

(2)汗腺、脂腺和脂肪細胞

汗腺分為分泌部分和導管部分。分泌部分一般較粗大,它分泌出的汗液經過彎曲的導管,通過真皮和表皮,經皮膚的表麵排出。各種動物的汗腺發達程度和生長的地方也略有不同。綿羊皮的汗腺較發達,集中長在真皮的上層(乳頭層)內。粗大的分泌管占據了不少的空間,使得這些地方的組織構造空鬆、軟弱,容易引起成革鬆麵。

脂腺是一種像葡萄狀的小泡腺,緊貼在毛囊上,以一個細管與毛囊相通。脂腺能分泌出一種類脂物質,先貯存在脂腺內,然後沿著導管流入毛囊,並從毛囊流到皮的表麵,叫做皮脂。皮脂的主要作用是潤滑毛幹和表皮。脂腺的發達程度也隨動物種類而異,有的動物皮毛囊周圍的脂腺多達2~3個。例如,綿羊皮和豬皮的脂腺比較發達,而牛皮的脂腺比較少。脂腺和汗腺的發達程度對成革品質影響很大。由於它們多分布在乳頭層,占據不少空間,因此當它們在加工過程中被除去之後,乳頭層和網狀層之間的聯係就會變得鬆弛,容易產生成革鬆麵的現象。

真皮內的脂肪細胞大多為圓形或橢圓形。細胞內充滿脂肪。脂肪細胞多集中在皮下組織,有的分散在真皮的膠原纖維之間和毛囊周圍。脂肪細胞的大量存在嚴重地影響化學藥品向皮內滲透和半成品的塗飾。所以在加工之前需先除去皮下組織(即刮掉油膜)。對那些脂腺發達和脂肪細胞含量較多的原料皮(即多脂皮),還需要先進行脫脂處理。

(3)毛囊、血管和淋巴管

表皮層沿著真皮凹凸不平的表麵在有毛生長的地方陷入真皮內形成一個管狀鞘囊,稱為毛鞘,它與毛袋構成毛囊。毛囊內有毛根和毛球,毛囊呈傾斜狀。

生皮內有許多枝狀血管。它們在皮內的三個地方構成毛細血管網,一處在皮下組織與真皮網狀層交界處;一處在乳頭層與網狀層交界處;另一處則在乳頭層內。脂腺、汗腺的周圍都布滿稠密的血管網。皮內還有豐富的淋巴管,它們在乳頭層處形成稠密扁平的淋巴毛細管網,向下延伸到達真皮與皮下組織之間,在這裏又形成寬大的淋巴網。

血液和淋巴液都容易腐敗,因而易造成對生皮其它成分的破壞,也會妨礙食鹽迅速滲透入皮內,延緩了食鹽的防腐作用。故在生皮鹽醃之前,或在幹燥保存之前,應先將血汙洗淨,枯瘦的原料皮,粒麵上容易出現“血筋”(即粗大的血管或淋巴管),影響成革品質。

9.真皮的乳頭層和網狀層有何區別?

根據纖維的編織形式可將真皮分為上下兩層,即乳頭層(粒麵層)和網狀層。一般以毛根底部的毛球和汗腺所在的水平麵為這兩層的分界線。由於原料皮種類不同,毛根和汗腺透入真皮的深度不一樣,所以在不同的原料皮中,這兩層的相對厚度也不相同。

(1)乳頭層的特點

這層的表麵與表皮的下層相互嵌合,表皮除去後,乳頭層的表麵便出現乳頭狀的突起,所以叫乳頭層。又因這層中含有汗腺、脂腺、豎毛肌等,能調節動物的體溫,又稱為恒溫層。製成革後,乳頭層又是成革的粒麵,所以製革工業上稱為粒麵層。

各種生皮乳頭層的厚度,以全皮厚度的百分率表示,山羊皮為40%~65%,綿羊皮為50%~70%,豬皮因為毛囊貫穿整個真皮。不能明確區分乳頭層和網狀層。有時仍以粒麵下纖維細小部分作為乳頭層。

乳頭層中的膠原纖維束細小而且編織疏鬆(但是構成粒麵層表層的膠原纖維束,編織很緊密),這種疏鬆的程度由於有毛囊及各種腺管的存在而加劇。因此,這層結構比較脆弱,容易受到傷害。如果生皮保存不善,或者在加工過程中處理不當,可使乳頭層受到損害,造成“鬆麵”或“分層”等缺陷,影響成革品質。

(2)網狀層的特點

和乳頭層相比,網狀層的膠原纖維束的纖維束比較粗大,編織成緊密的網狀,所以叫做網狀層。這層的彈性纖維和脂肪細胞很少,一般不含汗腺、脂腺和毛囊等,所以這層是真皮中最結實的一層。成革的物理力學強度,除了決定於生產方法之外,也決定於這層的發達程度及其膠原纖維束的編織情況。網狀層越發達,編織越緊密的生皮,物理力學性能就越好。例如,牛皮的物理力學性能就比羊皮好。

在網狀層中又以它中間的纖維束最粗大,編織最緊密、最結實,並有一定織型。而它的上層纖維束(與乳頭層緊連)和下層纖維束(與皮下組織緊連)逐漸變得細小起來。

10.原料皮的組織構造與成革的品質有什麼關係?

原料皮具有分層結構和纖維結構的特征。真皮層是製革的唯一加工對象。構成真皮的有纖維成分和非纖維成分,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纖維成分。從生皮到皮革要經過複雜的化學處理和機械處理。在這個處理過程中,生皮的組織構造會發生一係列變化。因此,成革的質量與原料皮的組織構造關係密切,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係有利於製定更合理、更完善的工藝,生產出更優質的皮革。

(1)成革粒麵的細致程度

成革粒麵是否細致對成革外觀品質有著重要的影響,關係到皮革的使用價值。原料皮的毛孔大小是決定成革粒麵細致程度的直接因素。一般情況下,毛孔細小的皮,成革粒麵細致光滑而且平整,如黃牛皮就具有這樣的特征,適宜製作高檔全粒麵革;毛孔粗大的皮,成革粒麵粗糙並且不平整,如豬皮毛孔粗大而清晰,難以製成細麵革,而適合加工修飾麵革或絨麵革及粗花紋革等。

除了原皮自身的原因外,成革粒麵的細致程度也與製革過程的操作有關。如果操作得當,可以避免粗麵現象的產生或加重,反之,則會對粒麵細致程度產生不利的影響。如羊皮軟化後的驟冷洗滌,輕革產品鉻鞣過程的劇烈提堿等都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粗麵。

(2)成革的“鬆麵”現象

鬆麵是輕革類產品尤其是鞋麵革、服裝革等常見的一種缺陷,它直接影響革的利用率。將革麵向內彎曲90°,若粒麵上出現較大皺紋,且放平後,皺紋不能消失,即為鬆麵。造成鬆麵的原因十分複雜,有的是因為原料皮受到微生物的侵蝕而使皮質受到損傷;有的是因為化學作用過度使膠原損失過多所致;有的是因為在機械整理過程中革的含水量不當造成;從生皮組織學的角度講,是因為生皮的乳頭層膠原纖維束細小,編織疏鬆,並且有大量毛囊、汗腺、脂腺、血管等。這些非纖維成分被除去後,會留下許多空隙,使乳頭層結構變得比較脆弱,容易受到傷害。而網狀層中膠原纖維束較為粗壯,編織緊密,加之這一層中一般沒有毛囊及腺體,所以它遠比乳頭層牢固。如果在製革加工過程中處理不當,使乳頭層與網狀層的差異增大,兩者之間的聯係削弱,就會造成鬆麵。如黃牛皮的真皮乳頭層和網狀層差異較大,且兩層之間分界線明顯,在加工過程中容易出現鬆麵,甚至起殼分層;而豬皮由於真皮乳頭層與網狀層無明顯分界線,則不易產生鬆麵。

(3)成革的物理力學強度

生皮網狀層的發達程度決定了成革的物理力學強度高低。網狀層越發達,纖維編織越緊密,成革的物理力學強度越好。如牛皮的網狀層比羊皮的發達得多,纖維粗壯,編織緊密,所以牛皮的物理力學強度比羊皮好。

此外,判斷生皮質量的另一個指標,是看生皮縱向切麵上纖維束與水平麵所夾的角的大小。這個角稱為“織角”或“傾斜角”。織角代表大多數纖維束的主要方向。纖維編織的織角也影響成革的物理力學強度。一般織角大的成革比織角小的成革物理力學強度好,耐磨性高。如豬皮不但纖維編織特別緊密,而且織角大,其耐磨性勝過牛皮,很適宜製作底革,要求硬度大的底革一般采用纖維組織緊密和織角高的生皮來製造。有時為了提高所製革的耐磨度,還在加工過程中采取增加織角的措施。例如,植鞣革在鞣製時,裸皮在輕微膨脹的情況下進行鞣製等。

(4)成革的柔軟性和豐滿性

製革加工過程中,膠原纖維的鬆散程度直接影響成革的柔軟性和豐滿性。如果鬆散適度,成革既柔軟又豐滿;若鬆散程度不足,成革扁平且板硬;而鬆散過度時,會使成革鬆軟、無彈性。如果生皮在製革加工前失水過多,纖維間質會因失水而使纖維黏結,造成生皮浸水回軟困難,繼而影響後工序化工材料的滲透,其結果是皮纖維不能得到充分的鬆散,成革僵硬。在真皮乳頭層中存在的彈性纖維對成革的柔軟性有較大的影響。製革加工時,適當破壞彈性纖維,可獲得豐滿、柔軟的革。另外,油脂的清除程度影響後序化學處理的深入與均勻性,因此也可能影響成革的柔軟豐滿性。

11.原料皮的化學組成與成革的品質有什麼關係?

生皮是由蛋白質和非蛋白質組成的。在製革過程中,這些組分會發生一係列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與成革品質關係密切。

(1)生皮各種蛋白質組分與成革品質的關係

①膠原膠原是構成膠原纖維的蛋白質,是原料皮中最為主要和重要的成分。膠原具有兩性電離的性質,能與酸和堿作用產生充水膨脹及消解,也會受蛋白酶作用發生水解。膠原與酸、堿和酶作用的性質,與成革的品質有著密切的關係。在製革過程中,如果酸、堿、酶與膠原的作用程度恰到好處,既使膠原纖維適度鬆散,又不使其損失過大,則成革豐滿、柔軟性好,其物理力學強度也好;如果這種作用程度過大,膠原損失較多,則成革會產生鬆麵、扁薄、空鬆、強度下降等缺陷,嚴重影響成革品質。

②角蛋白角蛋白是構成表皮和毛的主要蛋白質,一般在製革過程中通過脫毛工序將其除去。但脫毛過程使用的脫毛劑也同時會與生皮的其它蛋白質和非蛋白質成分發生作用,從而對成革品質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另外,表皮層的角蛋白對酸、堿、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生皮進入製革過程之前能夠起到保護真皮的作用。

③彈性蛋白彈性蛋白是組成彈性纖維的主要蛋白質。它在生皮中雖然含量不多,但對成革的品質有很大影響。製革加工中,通過胰酶的軟化破壞彈性纖維,可使成革獲得較好的柔軟度。

④網硬蛋白網硬蛋白是構成網狀纖維的蛋白質。這種纖維分布在真皮中,形成一個疏鬆的網套將膠原纖維束套起來。網狀纖維的存在對膠原纖維的鬆散過程有一定影響,並因此影響成革的柔軟、豐滿程度。隻有適當破壞或削弱網狀纖維,才能使膠原纖維更好的鬆散。這一作用通常是通過浸灰堿、浸酸等過程來實現的。

⑤球狀蛋白質生皮中的球狀蛋白質(白蛋白、球蛋白、黏蛋白、類黏蛋白等)組成了生皮的纖維間質。它們分布在皮層的纖維空隙之間,起著潤滑濕態纖維的作用。當生皮幹燥後,纖維間質因失水而將纖維黏結在一起,從而影響纖維的鬆散。因此,在製革的準備工段中應將這些蛋白質全部除去,以利於膠原纖維的鬆散,並為鞣劑的滲透創造條件。

(2)生皮各種非蛋白質組分與成革品質的關係

生皮的非蛋白質組分中,對成革品質影響較大的是水分和脂類。

①水分鮮皮含水量約為65%。若生皮在製革加工前失水過多,纖維間質會將膠原纖維黏結在一起,還可能使生皮蛋白質產生一定程度的變性,造成生皮浸水回軟困難,從而影響脫毛、堿膨脹等工序的操作。

②脂類豬皮、綿羊皮含有大量脂類物質,屬於多脂原料皮。這些脂類物質的存在會阻礙濕操作過程中化工材料的滲透與結合。如堿膨脹時,影響灰堿液的滲入,使膠原纖維鬆散不足,則可能引起成革扁薄、板硬。鉻鞣時,鉻鞣液與脂類物質反應生成鉻皂,使藍濕皮顏色不均勻,鉻皂還會造成染色不勻。革麵存在油脂時,會導致塗飾層黏著不牢。因此,對於多脂原料皮應加強脫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