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大教堂
在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屹立著一座舉世聞名的大教堂,它就是聖彼得大教堂——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被譽為世界第一大教堂。教堂總麵積2.3萬平方米,主體建築高45.4米,長約211米,最多可容納近六萬人同時祈禱。
聖彼得大教堂自然是為彼得而建的。彼得是耶穌12個弟子中的一個,曾經是一個普通的漁民,但因為受到耶穌的教誨,便追隨耶穌傳教,成為耶穌最喜愛的門徒。耶穌去世後,彼得受耶穌之托繼續傳教,並來到當時對傳教活動嚴加禁止的羅馬。傳說公元64年,一場大火襲擊了羅馬,火勢非常凶猛,並且連燒九天,整個城市幾乎化為灰燼。人們懷疑當時的皇帝尼祿就是縱火者。這個狡猾的皇帝為了轉嫁群眾的激憤,就嫁禍於在此傳教的彼得。被欺騙的人們將彼得抓了起來,並且活活燒死。後來,基督教在羅馬逐漸被接受並被尊為國教。為了紀念這位無辜的聖人,君士坦丁大帝於326~333年在聖彼得墓地上修建了一座教堂。
到了14世紀,由於文藝複興的影響,羅馬雲集了大批建築、雕刻和繪畫藝術大師,在當時的教皇授意之下,他們將彼得簡陋的陵墓和教堂推倒並開始重建。經過布拉曼特、拉斐爾、桑加洛、米開朗琪羅、封塔納、馬德爾諾等大師的主持,最後,由貝爾尼尼在1626年,將聖彼得教堂及其廣場這項延宕了120年的跨世紀工程完成,從而形成了今天大教堂的壯觀景象。
大教堂呈長方形,整棟建築呈現出一個希臘十字架的結構,造型傳統而神聖。教堂中央著名大拱形屋頂是米開朗琪羅的傑作,雙重構造,外暗內明。對於這個大圓頂,曾有過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於1506年設計,1514年他去世後拉斐爾接替了他。六年後,拉斐爾也去世了。教會對教堂頂部借鑒了哥特式的設計,強調黑暗與光明的對比,采用了玫瑰花窗,原來獨特的圓頂被取消。後來米開朗琪羅在71歲高齡時接替了這項工作,以“對上帝、對聖母、對聖彼得的愛”的名義,恢複了圓頂,並且將其建成為聖彼得大教堂一處最輝煌的建築。穹頂周長71米,為羅馬全城的最高點,圓穹內壁是一幅幅大型鑲嵌畫。
大殿有五扇門,平常一般遊客都入中門。不過每過25年有一次機會,教徒們可從右邊的聖門進入大殿。按規定,這一年的聖誕之夜,聖門打開後由教皇領頭走入聖堂,意為走入天堂。其他三門分別是聖事門、善惡門和死門。
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一座富麗堂皇值得參觀的建築聖殿,它所擁有多達百件的藝術瑰寶,更被視為無價的資產。通過中門進入能容納五萬人的聖彼得教堂內部,呈現在眼前的簡直是一座藝術寶庫。屋頂和四壁都飾有以《聖經》為題材的繪畫,不少是名家作品。
聖彼得大教堂正前的露天廣場就是聞名世界的聖彼得廣場,這片廣大呈橢圓形的廣場,是由巴洛克藝術之父——貝爾尼尼所設計的,完成的時間大約在1667年,較教堂落成的時間晚了許多。這個用黑色小方石鋪砌地麵、長340米、寬240米的廣場兩旁各立有284根石柱,分四行排列,形成三條走廊,而廊頂更刻有142尊聖人雕像,賦予了柱子永恒的生命。
聖彼得教堂是羅馬和世界天主教的中心,很長時間以來,幾乎所有重要宗教儀式均在此舉行。每逢宗教節慶或是重要盛典時,教宗就在聖彼得廣場上為群眾祈福,將廣場擠得水泄不通。
●琴照彈,休管羅馬大火
在中國,人們談起暴君,往往第一個想到的是紂王,然而在西方,有著相同待遇的卻是一個叫尼祿的國王。他雖然沒有參與任何關於聖彼得教堂的修建和改造,但是卻與教堂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若不是他當年的殘忍也就不會有後世的君士坦丁的懺悔。
尼祿生於公元37年的羅馬,還未滿17歲時就被推上帝王之座。尼祿之所以能當上古羅馬帝國的皇帝,跟他的血統似乎扯不上任何關係。而是完全依仗他母親阿格裏庇娜的策劃與運作。尼祿幼年喪父,其母阿格裏庇娜是個陰險毒辣、酷好權勢的女人。出於虛榮和野心,她毒死了第二個丈夫而嫁給她的舅父、年事已高的皇帝克勞狄,從而成為皇後。與皇帝結婚的目的達到後,下一個壓倒一切的目標就是要讓她與第一任丈夫所生的兒子尼祿當上皇帝!終於,她在其親信近衛軍長官布魯斯的支持下,迫使克勞狄廢了其親生子布列塔尼的王子之位,而立尼祿為第一繼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