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阿格裏庇娜的運籌帷幄,尼祿在16歲時和皇帝12歲的女兒屋大維婭結了婚。為了能讓尼祿盡快登上王位,阿格裏庇娜用毒藥害死了國王。隨即,毫無思想準備的尼祿就當上了羅馬帝國的皇帝,那年他才17歲!
執政之初,尼祿聽憑母親的“垂簾聽政”。然而,漸漸地母子間產生了矛盾,而且矛盾愈來愈尖銳:尼祿討厭母親對他在政治上和私人生活上喋喋不休的指責。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她總是像皇帝似的發號施令。有其母必有其子,終於有一天,尼祿指使人在皇後的鄉間別墅殺死了阿格裏庇娜。尼祿的殘忍從此便可窺見一斑。然而這樣的性格和行為與宮廷的權力之爭,以及母親長期的影響不無關係。
沒有了母親的羈絆,尼祿更加肆意妄行、恣肆縱欲。而羅馬大火就是尼祿暴行中最大的一筆。
關於羅馬大火,曆史上有著非常詳細的記載。據說大火起於古羅馬競技場附近的商店街,由於當時羅馬的大部分建築均為木質結構,加之又有大風“助陣”,火勢迅速蔓延,當時羅馬城約有47000棟房屋,大火最終燒毀了其中四分之三的建築物,其中包括皇帝尼祿的行宮、灶神廟、朱庇特神廟、凱旋門等重要建築。肆虐的大火持續了整整九天,故被後人稱為羅馬曆史上空前的大災難。而羅馬人在無數次戰爭中掠奪來的奇珍異寶以及典章文集等有價值的文獻資料也毀於此劫。
誰是這場大火的縱火者呢?古今的學者們對此問題頗有歧義。而民間一直傳聞大火是殘暴的尼祿的陰謀。很多人認為尼祿放火的原因是想蓋一座名為“金殿”的宮殿,但當時的羅馬城滿是平民搭建的小屋,拆遷成本太高,於是幹脆放火燒掉。尼祿本想將火勢控製在某個區域,但他沒有想到的是,正巧刮起了強風,最後大火幾乎燒掉了整個羅馬城,尼祿隨之成為羅馬的罪人。
從火災發生時尼祿的表現,人們也認為他難以擺脫唆使縱火之嫌疑。據說在火起之初,尼祿還登上馬撒納斯塔樓,在七弦琴的伴奏下,一邊觀賞烈焰塗炭生靈財富的情景,一邊還高聲吟誦有關古希臘特洛伊城毀滅的詩篇。“琴照彈,休管羅馬大火”這句諺語由此而來。
大火過後,尼祿乘機在廢墟上營造了自己理想中的“金殿”。這裏竭盡奢華之能事,不僅有宮廷建築中早已司空見慣的金堆石砌,而且林苑、田園、水榭、浴場等樣樣具備。看著自己的傑作,尼祿讚歎說:“這才是人住的地方。”
尼祿在羅馬遭大火災,國家、人民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不管不顧搶先建造自己的窮奢極欲的“金殿”,更使得人民相信這個大火肯定是尼祿所為。
當然,這個說法雖然廣為流傳,卻一直也沒有得到證明。據說為了平息民眾的不滿情緒,尼祿下令逮捕縱火嫌疑犯。而這些人都是一群被稱為基督徒的人,尼祿以最殘酷的刑罰對待他們。這些人被蒙上獸皮,為群犬撕裂分噬;或被釘在十字架上,天黑後被點火燃燒。然而這並沒有使得人們相信他抓住了真正的縱火者,反而使得更多的人把懷疑的矛頭指向了他。
然而,羅馬城的這一災難性事件究竟是緣何而起的呢?也許將來有一天人們會從曆史的陳跡中找到新的線索,得以探明真相,也許就這樣一直保持著自身的秘密,那即使尼祿沒有放火,也隻有繼續擔負這個罪名了。
●古怪天才:米開朗琪羅
聖彼得大教堂的輝煌背後是無數大師的艱辛和血汗,其中的米開朗琪羅是最被人稱頌的。米開朗琪羅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雕塑作品富有靈魂,令人感動。他參與設計並建造的大穹頂是教堂的一大亮點。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出現過一位多才多藝的巨人,他不僅是偉大的雕刻家、畫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家和詩人。這個人就是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達芬奇並稱為文藝複興後三傑。他創作的人物雕像氣魄宏大,雄偉健壯,蘊含著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在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典型地象征了當時的整個時代。但是生活中的米開朗琪羅卻給人以“怪人”的感覺,處處顯得不合時宜。由於從小酷愛學習,米開朗琪羅沒有時間和同齡人交流,這使他陷入了深深的孤獨中。別人都以為他是一個孤芳自賞、性格乖僻、瘋瘋癲癲的人物。由於缺乏必要的社會經驗,成年後的米開朗琪羅顯得舉止粗俗,與當時崇尚美麗外表和紳士風度的社會格格不入,而被人們認為是高雅的社交活動也總使他感到膩煩。即使後來成為公認的藝術家,他的性格也沒有發生多大的變化,依然隻和幾位嚴肅的人士來往,沒有其他朋友。他終身未婚,生平隻有德·貝斯凱爾侯爵夫人維多利亞·柯洛娜一個女性朋友,然而卻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