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魂落魄的米開朗琪羅再次回到佛羅倫薩,這裏同樣沒有熱情歡迎的目光。然而,一次次的打擊並沒有熄滅他對藝術的熱情,反而令他更加狂熱地迷戀藝術,更堅定了自己投身藝術的信念。這貫穿米開朗琪羅一生的信念使他的精神經常處於比較平靜的狀態,即使遇到再大的挫折也能夠承受,包括身體上的病痛。
2l歲時他到達了羅馬的城中城、教皇所在地——梵蒂岡城。23歲時,他得到一次機會,從而一舉成名,在這個城市中得到公認。那年,他申請為聖彼得教堂塑造基督和聖母像。他充滿自信地在申請書中寫道:“這座塑像將是當代的大師誰也比不上的。”他在競爭中獲勝,完成了這座雕像,取名為《皮耶塔》(又名《悲痛》)。26歲時他在佛羅倫薩教堂的庭院裏看到一塊被閑置了46年的大理石,他提出願意用這塊大理石做點東西。他的建議被采納了,米開朗琪羅於1502年8月2日至1504年1月25日完成了《大衛》的巨幅雕像。從此,米開朗琪羅的聲名開始遠播,最終成為一座藝術的巔峰。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偉人,卻有著諸多的怪癖,他常常穿著髒舊的衣裳,經久不換,直到那件衣服幾乎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為止。他不喜歡洗澡,最多是用水將身體擦幹淨而已。成名後的他雖然非常富有,但卻過著窮人的生活,有時甚至靠啃麵包皮過日子。為了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創作上,他往往和衣而睡,甚至連那高筒靴也不脫。
他妒忌心極強,他妒忌拉斐爾的才能,不喜歡達·芬奇,他跟所有的藝術保護人均不斷發生爭執,不能忍受任何不義和不合他個人心意的事情。
米開朗琪羅創作時需要絕對的孤獨,這是他的又一個怪異之處。他必須獲得一種與世隔絕之感,方能得心應手地工作。隻要旁邊有一個人在場,就能將他的情緒完全擾亂。生活瑣事對於他來說簡直是無法忍受的折磨。
追求完美是一種品質,然而在米開朗琪羅身上也表現為一種怪癖。在藝術上他表現出讓人難以想象的多疑和苛求。他追求極端的完美,不管是什麼細枝末節,都不信任別人。為了方便工作,他親手為自己製造鋸子、雕刀。他塑造了成千上萬的人物形象,然而卻沒有遺忘過任何一個人物的麵容。每次動手進行新的創作前,他都要預先回憶一下以前是否用過這個形象,然後再決定是否勾畫草圖。因此,他筆下的人物形象從來沒有重複過。而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發現了一丁點的失誤,他就會放棄整個作品,轉而重新開始選擇石料雕刻。有一次,他在一刹那間失去了耐心,竟打碎了一座幾乎竣工的巨大群像,這是一座名叫《哀悼基督》的雕像。這種過分追求完美的理想使他毀掉了不少成型的作品,也讓他的作品數量大打折扣。即使在他的才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時,他所完成的雕像也並不多。
人們常常認為,幾乎所有的藝術家都有怪癖,但米開朗琪羅的性格確實十分獨特。究竟他的性格成就了他,還是害了他,恐怕沒人能說得清,也許性格對於藝術創作是一把雙刃劍吧。
●荒蕪的情感
米開朗琪羅終身未娶,這成為後世無法揭開的謎團。有人認為他是一位同性戀者,這樣的說法其實也是有一定根據的,他一生中確實沒有怎麼表現過對女性的愛慕。他總是拒絕和女性接觸,甚至無法在有女人的屋子裏多停留。而眾所周知,米開朗琪羅的雕繪中女性內容不多,即使有也從未涉足過嬌媚的少女題材。他所繪製的女性甚至呈現出接近男性的力度,據說米開朗琪羅即便在繪畫女體時,用的也是男性模特。
而另一方麵,米開朗琪羅也的確是曾經和多個男模特有過情感糾葛,他為他們寫下了眾多詩篇。而米開朗琪羅最為傾慕的無疑是羅馬貴族托馬索·卡瓦切裏。
約在1532年,托馬索·卡瓦切裏來到聖安傑洛學習,並以自己英俊的外表和優雅的儀態得到了米開朗琪羅瘋狂的迷戀。隨後的幾個月內,米開朗琪羅完成了幾件完美的人物素描和雕塑,其形象靈感就來自托馬索·卡瓦切裏。
米開朗琪羅還不斷寫情詩給他,坦率地吐露自己的愛慕之情。卡瓦切裏對於米開朗琪羅同樣抱著仰慕和尊敬的心情,他們成了一對密友。由於兩人的關係良好,當時的米開朗琪羅創作欲望和激情空前高漲,他最著名的作品《大衛》、《摩西》、《奴隸》組像、《創世紀》等都是在認識這位年輕貴族期間所作的。
其實,在文藝複興時期,這種男人對男人示愛的情形很普遍,女人之間也是一樣。所以,就此斷定米開朗琪羅是個同性戀者是缺乏說服力的,更不能說這就是他終生未婚的主要原因。卡瓦切裏始終是米開朗琪羅最忠誠的讚賞者。直到米開朗琪羅彌留之際,卡瓦切裏仍守在他床前,縱觀曆史,我們發現,他們之間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知己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