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聖馬可大教堂(1)(1 / 3)

——見證威尼斯的榮耀

威尼斯是世界聞名的富有城市,聖馬可大教堂就矗立於威尼斯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上。因為這裏是聖馬可的墓地而得名。聖馬可是耶穌的使徒,《聖經·馬可福音》的作者。公元前67年,聖馬可在埃及殉難。828年,兩位威尼斯的富商在當時總督的授意下,成功地將聖馬可的幹屍從亞曆山大港偷了出來,並運回威尼斯,就存放在聖馬可大教堂的大祭壇下。威尼斯擺脫拜占庭的控製後,建立了一個城市共和國,於是元老院決定聖馬可為城市的新守護神,以代替狄奧多爾。聖馬可的標誌是一隻帶翼的獅子,所以威尼斯到處是獅子。而威尼斯的城徽則是一隻巨大的抱著福音書的獅子。

這座教堂是威尼斯執政官米斯蒂納諾·帕爾蒂西帕齊奧於829年開始興建的,就是為了從遙遠的埃及得來的聖馬可聖體而建。當時的建築豪華顯赫,宏偉壯觀,有“金色大堂”之稱。927年不幸毀於大火,後又於1043~1071年由多米尼克·孔塔裏尼執政官重建,以後時有增修。1807年改為威尼斯主教座堂。

聖馬可大教堂是威尼斯的驕傲,是基督教世界最負盛名的大教堂之一,而且還因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出發地而聞名。威尼斯的榮耀,威尼斯的富足,當然,還有威尼斯的曆史和信仰,在這裏都可以體會到。

由於該建築最初是為了停放聖馬克的遺體而建造的,所以其外形並不像一座傳統的教堂,五個圓頂明顯帶有土耳其的味道,這也許和聖馬可死於君士坦丁堡有關,因為當年的君士坦丁堡就是今天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爾,那裏有許多這種圓頂的阿拉伯風格建築。

教堂在建成後100年毀於大火,又過了100年才被修複和重建,然而屋頂依然保持了原有的阿拉伯風格,正麵則改為極其奢華的拜占庭風格,15世紀時又在屋頂上加蓋了哥特式的尖塔,17世紀加建了當時最流行的欄杆。修複後的聖馬可教堂一直是威尼斯總督的私人禮拜堂,直到19世紀才成為威尼斯城的主教堂。

與其他教堂的不同之處在於,這裏到處都在彰顯聖馬可的功績。在聖馬可廣場的入口處有兩根高高地圓柱,這就是象征著威尼斯入城口的聖馬可圓柱和聖刁多祿圓柱,聖馬克圓柱的頂部自然還是那隻懷抱聖書的獅子。教堂門前有三根精美的青銅柱,左前方是99米高的聖馬可鍾樓,青銅柱的頂端是金色的獅子雕像,鍾樓頂端則是金色的天使雕像。

五個拱門上方繪有表現聖馬可傳奇故事的繪畫,這些繪畫是用不同顏色的礦石製成的磁片拚製而成的,由於完全采用了天然礦石,所以至今依然保持著鮮豔的色彩。大門上方是手持《馬可福音》的聖馬可雕像,六尊有翅膀的天使圍繞在兩側,腳下則是那四匹具有傳奇經曆的鎏金青銅奔馬雕像。

這四匹馬是非常有來頭的。威尼斯人幫助第四次東征的十字軍占領了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在戰利品中,用於裝飾君士坦丁堡的賽馬場的四匹巨大的古代鍍金青銅馬,被威尼斯人放在了最受人敬仰的聖馬可教堂的正麵,與長翅膀的獅子一起,共同成為威尼斯共和國的財富、能力和榮耀的象征。

聖馬可教堂理所當然埋葬的是聖馬可,然而英國一位曆史學家近日宣稱,在聖馬可教堂所處的聖馬可廣場祭壇下、基督教聖徒聖馬可的墳墓中,埋葬的居然是曆史上最著名的征服者亞曆山大大帝!

這樣的說法出自一位研究亞曆山大大帝生平的英國權威曆史學家之口,他甚至聲稱研究人員應對這塊聖地進行發掘,以便對那具遺體進行基因測定。據稱,有史料證明在一次基督教徒起義時,為了使亞曆山大的遺體免於毀壞,有人將他偽裝成聖馬可的遺體,最終造成這一混淆的事實。他寫道:“亞曆山大大帝和聖馬可的遺體都是用亞麻裹著做成木乃伊的,並且都被埋在亞曆山大城的市中心,後來,亞曆山大大帝的屍體失蹤後幾乎同一時間,聖馬可墓就出現了。”所以,極有可能是教堂的某個人,甚至是主教本人下令偽裝遺體以便保存的。827年前後,兩名威尼斯商人率船隊前往埃及亞曆山大城迎回了聖馬可的遺骨,聖馬可教堂正是為此而建的。而這具遺骨很可能就是亞曆山大大帝遺骨偽裝的。此外,有三種來自早期基督教的文獻都稱聖馬可死後,遺體早已被火化。然而,究竟這裏埋葬的是誰,還需要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