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聖馬可大教堂(1)(2 / 3)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是羅馬教廷、西歐封建主和意大利城市對近東各國發動的侵略戰爭,他們打著聖戰的旗號和反對異教徒的借口,對東部地中海各國進行長達兩個世紀之久的侵犯和掠奪。羅馬教廷稱這場戰爭是宗教戰爭,即是基督教反對穆斯林、十字架反對彎月的戰爭。彎月指新月,是伊斯蘭教的象征。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每個參加出征的人,包括騎士、農民、小手工業者在內,胸前和臂上都佩有“十”字標記,故稱“十字軍”。

十字軍東征有著深刻的社會和曆史原因。大約11世紀末,西歐國家的社會生產力有了長足的發展,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城市迅速崛起,已有的財富遠遠不能滿足封建主貪婪的欲望,自恃有些實力的他們渴望向外攫取土地和財富,擴充政治、經濟勢力。而此時各國的職業軍人——騎士,是封建貴族中的低級階層。騎士在各國割據戰爭盛行時期,十分活躍,對於金錢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另外,由於實行長子繼承製,致使西歐出現許多無世襲封號、無財產和土地的貴族後代也被稱為騎士。為了維持奢侈的生活,他們四處遊蕩,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無所不為。因此,傳說中遍地黃金、土地遼闊的東方自然成了他們劫掠財物和奪取土地的理想地點。而對於廣大農民來說,城市經濟發展加重了他們的負擔,因為他們為贖買自由不得不向領主交納大量貨幣。封建主之間的混戰破壞了農業生產,並經常向農民征發徭役,加之荒年連年不斷,從現實世界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廣大農民,很容易輕信教會關於聖戰的號召,他們真的以為到東方去冒險可以發財和改善自己的處境。

這時,威尼斯、熱那亞、比薩等城市的商人正企圖從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手中奪取地中海東部地區的貿易港口和市場,壟斷地中海貿易。所有的一切都為“十字軍的東征”創造了曆史機緣。

數個世紀以來,對於歐洲的基督徒來說,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活動。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許多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然而隨著土耳其人的興起,讓前往耶路撒冷和其他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穆斯林沒什麼好感,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係。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占領有價值的土地,這讓拜占庭感到了極大的壓力。於是君士坦丁堡皇帝阿曆克修斯一世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求援,以拯救東方帝國和基督教,此舉正中了羅馬教皇的下懷。

為了回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1095年冬天,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蒙城召開宗教會議。召由基督教士兵所組成的十字軍,從穆斯林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他對前來聽他演說的各國騎士發出號召:“任何人專為虔誠而不為虛榮和私利去到耶路撒冷,以救出上帝的教堂者,即此跋涉便足以代替一切的懺悔。”這次號召確定了參加東征的人員是無罪的,為期200多年的“十字軍東征”由此拉開了。這個一開始就摻雜著複雜原因的軍事行動,注定不會又太好的結果。

征募十字軍一事激起歐洲騎士的熱烈回應,一方麵是出於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麵是因為教皇保證隻要為聖戰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國的回報。此外另一個重要的誘因,是有機會在海外攫取土地與財富。最終,一支龐大的隊伍組成了,他們士氣高漲,準備為自己的信仰打一場所謂的“聖戰”。十字軍分為聖殿騎士團、救傷團、條頓騎士團等,聖殿騎士團和救傷團的騎士成員主要是法蘭克人,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是日耳曼人。

1097年,三萬大軍由君士坦丁堡浩浩蕩蕩橫越到小亞細亞。盡管領袖之間一直爭鬥不休,而十字軍與拜占庭支持者間的承諾也告破裂,但這支東征的隊伍依舊踉蹌前進。由於隊伍幾乎全部由普通的貧民組成,所以既無組織,也沒有什麼經濟資源,不久就有好幾千人病死於途中。雖然在戰爭中屢屢受挫,但是騎士的耐力和體能讓他們贏得一連串徹底勝利的戰役。經過了兩年的苦撐,耶路撒冷在1099年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攻擊而被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