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後,擔心那些當年與他一同打天下的兄弟們持功奪權,於是建造了一座慶功樓。慶功樓建成那天,他擺下宴席特邀文武功臣們前來赴宴慶功,暗地裏卻派人在樓下埋好大量火藥和幹柴,準備借機引火燒樓,以除後患。盡管朱元璋做得很隱秘,但這件事還是被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看穿了。席上,劉伯溫坐在朱元璋身邊,他悄悄將朱元璋龍袍的一角壓在自己的坐椅上。當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時,朱元璋悄然離席。由於感受到衣角牽動,劉伯溫頓生警覺,於是跟隨朱元璋出了門。果然,朱元璋下樓以後,慶功樓便籠罩在一片滾滾烈焰之中。那些赴宴的功臣良將,全部葬身於火海之中了。
這就是著名的“火燒慶功樓”,明太祖朱元璋借著大擺慶功宴的機會,趁所有人放鬆警惕之際,火燒慶功樓,輕鬆除去了大多數開國元勳。僅憑一場飯局,朱元璋就除去了可能顛覆大明江山的隱患,從而確保了明朝政權的穩定。
自古以來,飯局就承載著權力的爭奪和利益的分配。正如錢鍾書老先生所說:“吃飯還有許多社交的功用,譬如聯絡感情、談生意經等等”。俗話說“無酒不成宴",“杯子底下好辦事”。酒桌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會大大縮短,許多生意在酒桌上的成功率要遠遠高於辦公室。因此,才會有人出高價競拍與股神巴菲特的一頓午餐。從2000年開始,“股神”巴菲特就在全世界範圍拍賣與他共進午餐的權利——“巴菲特午餐約會”。而且在過去幾年間,巴菲特午餐的價碼節節攀升,從2003年的25萬美元,到2006年的62萬美元,直到2010年的168萬美元。一頓飯能拍出上百萬美元來,當然不僅僅是吃飯那麼簡單。在這裏,飯局顯示出來的是社會功用,而不是單純的吃喝,相信拍得巴菲特這頓午餐權利的人一定會利用這一飯局達到他的目的,辦成他想辦成的事。
由此可知,飯局在古今中外都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當然這種力量在中國表現得更明顯。“飯局”一詞起源於宋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局”原本是下棋術語,引申出“情勢、處境”的意思,後來又引申出了“賭博、聚會、圈套”的意思。“飯”與“局”的組合,是宋代文人對漢語及中國文化的一大貢獻——因為飯局上的圈套實在太多了。春秋時代的齊相晏子,在飯局上“二桃殺三士”,藺相如澠池會上屈秦王,使趙國得到了數十年的太平歲月。此外,如“鴻門宴”、“青梅煮酒論英雄”、“杯酒釋兵權”、“火燒慶功樓”等曆代著名飯局更是耳熟能詳、婦孺皆知。
在簡簡單單的“飯局”二字裏,我們看到的是飲食之道裏的政治利益、社會關係、人際規則和文化滋味。所謂人脈,所謂圈子,所謂社會關係,所謂資源,所謂一個人的能量,所謂友誼,所謂生意和交易,最後通通繞不開飯局。酒肉雖然穿腸過,交情卻在心中留。而你對飯局的利用以及在飯局中的發揮,往往決定了你能否成功,能否成事。所謂飯局之妙,不在“飯”而盡在“局”也——端的是飯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在中國,飯局無處不在,看一個人常常在哪類的飯局中出現,你便可洞悉其興趣、財富、身份、地位。據此,你可以順水推舟,借助飯局這一辦事的工具,獲取對方的好感進而辦成事。為了讓大家對中國式的飯局能夠有更為深入的了解,本書重點介紹了中國式飯局中的眾多細節。主要從宴請的賓客入手,論述備局、設局、布局、對局、收局這幾個步驟,以及如何靈活掌握飯局的種種技巧。另外,在國際化的背景下,本書亦羅列了一些重要國家的餐飲禮儀和西餐的注意事項以備讀者參考,希望對讀者在日後的宴會飯局上成事會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