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從深圳趕回來安葬老父親,同時聽聞了緣緣的故事。他把緣緣和教授埋在了一起,他想,這可能也是老人的意願。緣緣是為父親獻身的,就讓它的靈魂和體溫,繼續陪伴著上了天堂的老父親吧。
2007,8,27日於朱雀門
聲音的方向
長街上,有歌聲飄來,抬頭一看,對麵走來一對賣唱的青年男女。那男的身材清瘦單薄,是個瞎子,他一隻手扶著木推車,另一隻手舉著話筒,竟自歌唱著。他的聲音有點兒沙啞,但蒼勁動聽,曲調也比較悠揚,帶著民歌的風味。他身邊的女子個頭稍低,顯得豐滿健康,兩隻水汪汪的大眼睛撲閃撲閃,似會說話。她推著木製小推車,車板上放著擴音機和喇叭。車子緩緩前行,帶著瞎子,帶著歌聲,帶著一種祈望而來。
我將一張紙幣放在車板上,輕聲問:“你們從哪兒來?”
他們停下腳步。
姑娘望著我閃了一下眼睛,用手去摸了一下男子的手背。
男子意會了,微笑地說:“謝謝,好人。”
從男子的口音中,我聽出了他們的大概來處。
“你們好像是陝南人吧?”我說。
男子回答:“是啊,我們是白河人。先生去過白河嗎?”
白河是陝南的一個小縣份,位於秦楚交界地帶,那兒民風淳厚,人比較聰明精巧。過去在陝南工作時,我曾多次去這個縣裏采風。
“去過去過,我也是陝南人。”我忙說。
男子握住我的手,搖著:“遇到老鄉了,謝謝。”
“你們出來謀生活,不容易啊。”我說著,掏出口袋裏裝得所有的也不太多的錢,全部放在他們的車板上。
姑娘的眼睛潮了,但還是沒說話。
她用手掌又使勁兒拍拍男子的手背。
男子說:“我愛人是啞巴,她說她很感謝你。”
我頓時楞住了。
原來這是兩個殘疾人。男子看不見光明,由女人給他帶路;女人發不出聲音,由男子代她說話。他們這樣相互補充著,相互幫助著,把生活進行下去。
可以看出,他們生活的很簡單甚至很艱辛,但很恩愛。
從這對浪跡江湖的平民身上,我們感受到一種夫妻的奧義和人間的溫情。
小車向前推去,歌聲向前飄去。
我留戀地打量著聲音的方向。
2007,6,27日午後於西安朱雀門
古都劄記
秦鎮涼皮
一碗涼皮,從秦朝吃到如今。
吃的是香味,吃的是風格,吃的是鄉土民俗。
產涼皮的秦渡鎮,座落在長安縣與戶縣交界處的灃河西岸。灃河灘道很寬,但水流卻又渾又小。能叫秦渡,想當年應該是頗有氣勢的吧。
曆史有時無法想像,那年代沒有攝影,不可能真實的再現實況。而繪畫和文字又太抽象,融入文人的情緒很多。所以,大秦第一渡的風采難覓其蹤。
隻有涼皮流傳下來。
現在,涼皮在全國已經很普及,尤其受女孩子的歡迎。
當今是個盜版盛行的時代。要吃祖傳的、最正宗的涼皮,還得去秦渡鎮。
涼皮誕生在這兒。這兒的涼皮是禦封的貢品。
秦始皇統一天下,關中平原藏龍臥虎。秦渡鎮周圍,有稻田10數萬畝,是王朝的糧倉之一。可是有一年,久旱無雨,田地幹枯,打下來的稻穀盡是稗秕,碾出的少量的大米質量極差,沒法向朝廷納貢。這時,有個叫李十二的農民,心生一計,他將打下的大米用水拌濕碾成米粉,放在鍋籠裏蒸熟,然後切成條狀,起名為大米麵皮子,權做貢糧,送往鹹陽。秦始皇吃了麵皮子以後,覺得味美可口,龍顏大悅,便欽命秦渡鎮的麵皮子為貢物,今後可以隻獻麵皮不納大米。
李十二成了當地名人,在他的帶領下,麵皮子越做越精。後來,李十二在農曆正月二十三日去世,家家蒸麵皮記念。涼皮從此流傳下來,成了長安的名食。
秦鎮涼皮的特點是:筋、薄、細、穰,看上去色白如雪,光潤似脂;嚼起來柔韌綿厚,口感尚佳。再配以嫩菠菜、黃豆芽,調以辣椒紅油、香醋等等,回味無窮。容易入口充饑,強筋健骨,可能還有美容的作用吧?要不,為什麼女孩子喜食?我認識的漂亮的美眉,幾乎都對涼皮感興趣。
今天在秦渡鎮的路旁小店裏,看到幾個女士大吃涼皮,不知是興奮、是天熱、還是味辣?她們臉蛋紅紅的,嘴唇紅紅的,精神也是紅紅的。我突然覺得,吃涼皮的女士們,是不用再化妝的。
聽說每天都有很多人從西安開車過來買涼皮,有些一買就是幾十斤。還有人下班後晚上過來吃涼皮,再飲以戶縣出產的黃酒,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