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水卷:陝南風韻(3)(1 / 3)

漢水孕育了漢朝、漢語、漢族、漢文化,你現在主政的旬陽縣,是漢水上遊一個重要的縣份。過去,這兒是水碼頭,交通要衝;現在,旬陽是安康市的經濟大縣,位置顯著;今後,旬陽水電站與蜀河水電站建成投產,旬陽又是能源基地。並且江上形成的兩個人工湖泊,還是人們休閑、娛樂、怡情、居住的寶地。

漢江的清水,通過南水北調工程,還會輸送到首都北京去。那麼,保護漢水的自然資源,維持生態環境平衡,研究它的文化和經濟規律,從而開展地方品牌建設,當是有眼光的舉措。

旬陽現在提出的開發“太極城”旅遊的思路,我極為讚賞。但我今天想談的是旬陽的另一處資源,蜀河古鎮。

我一直認為,蜀河古鎮是現今漢水流域惟一的留存較好的明清建築群,是漢水文化的標本。

古鎮近千米長的石板街,相對完整,兩邊的老房子,透露著曆史的氣息。難得可貴的是,鎮上三座大型建築,蒼然屹立。楊泗廟由船家積資而建,是來來往往的水手們祭拜水神,乞求平安的勝地。黃州館由漢水下遊的商家興建,是生意人輾轉落腳交流議事之地。而清真寺呢,是回民的教堂,呈現北方文化特點。蜀河古鎮是南北文化的交彙點,秦風楚韻的回蕩地,從這兒能夠窺見很多快要消失的民風民情。

在漢水的上遊,以前有石泉老城,喜河鎮,紫陽的宦古鎮,瓦房鎮,紫陽河街,安康的流水鎮,安康河街等多處古建築,我基本上都去過。遺憾的是,有些已淹進庫區,有些更新迅速,有些規模太小,都不足以見出老鎮風貌。隻有蜀河,尚可一觀,說它是標本、活化石言不為過。

去年,有一位法國畫家與他的中國女友來西安,準備找一個古鎮,買一套老房子定居下來,我就推薦了蜀河。他們專程去看了,回來說,鎮子規模還可以,就是紅磚新房太多。

由此我想到蜀河鎮的保護問題,下麵談談我的建議。

一、為保證古鎮的純粹風貌,禁止在老街上蓋新房。這一點,江蘇的周莊、錦溪,浙江的烏鎮等地有成功的經驗,就是將老街相對獨立地封閉起來,居民住房如要擴展,可以在外圍的新街上建造。

二、對老街上的危房進行維修。像楊泗廟、黃州館這幾處大的公共性建築,急需投入一定的財力來修繕,若讓風雨繼續摧殘下去,將造成莫大的遺憾。還有河西關中人建的三義廟,如能恢複重建當然更好了。對居民住得老宅子,需要翻修的則給予一定補貼,要加強群眾自覺保護古鎮的意識。

三、增加服務設施,增加旅遊景點。比如茶館、酒吧、客棧等,讓古鎮處處洋溢著漢水文化的特征。旬陽的民歌、漢江號子、火龍、社火、獅子舞等得到過好評,能不能搞個漢水民俗館(包括古帆船、獵漁的工具等),集中展示一下呢?

四、製定有效的安全、衛生措施。對公共廁所、環境衛生進行全理的安排和布置,讓人走在老街上有一種幹淨、自然、舒適的感覺。防止髒、亂、差現象,講究環境美、儀態美、語言美。

五、借助媒體宣傳,擴大古鎮知名度。吸引外地旅客來參觀遊覽,吸引影視劇組來取景拍片。湘西的王村,就因一部電影《芙蓉鎮》而名揚海內外,連劉曉慶擺過幾下姿勢的“米豆腐店”,都成了人們拍照留念的背景。

六、製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歡迎外邊的單位、企業、個人、一切有識有誌之士來古鎮進行有序的投資、經營、開發。

以上僅是個人見解,供參考。

在漢水文化的探討、研究、發展上,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信短情長,期待交流。

漢水之子陳長吟

2007年4月6日

棣花街

從古都西安出發去棣花街,要乘長途汽車經過盛產玉石的藍田,爬上峻峭巍峨的王順山,穿越秦嶺隧洞,到達山南重鎮商州,再前行半個小時,就看到路旁懸掛的“棣花”標牌。這是312國道,數年前,汽車要翻越秦嶺高坡,上下許多彎道,經過大半天時間的顛簸,才能進入商州。現在打了隧洞,拉直修平了路麵,約3個小時,我就在棣花街外下了車。

商山古道上的小鎮

商山古道又稱吳越古道,是古時秦去楚地的必經之路。唐代為棣花驛,當時名重一方,200米長的小街上騾馬店就有24家,來往人馬,絡繹不絕,是熱鬧的商碼頭。所謂“商山名利路,夜亦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