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水卷:陝南風韻(3)(2 / 3)

棣花驛的房舍裏,曾歇住過起義的黃巢、宋朝名臣寇準、明未李自成,清代太平軍……許多英雄遊俠。當然,賞山玩水,跋涉成趣的詩人雅士就更多了,如李白、杜牧、李商隱、韓愈、賈島、柳宗元等等。僅白居易,就三上商山路,他在棣花還結交了個名叫楊八的朋友。

棣花鎮的名稱很有詩意。我問陪同我的二郎廟文管所的李甲寅老人:“這名字是不是古代哪個詩人起的。”老人頭一搖:“不是。”然後他給我講了一段民間傳說:秦始皇當年攻打下襄陽城後,派人將第三位夫人接往湖北。三夫人乘著快馬經過這兒時,但見四周山巒起伏,雲霧繚繞;山下小河清徹,樹木蔥鬱;路旁荷葉搖動,蓮花盛放。三夫人被美景所吸引,想留住半日欣賞一番,但接她的將士怕出意外,可又不敢明顯對抗,心生一計,說大王心急路途又遙遠,不如留下個記號回頭慢慢來遊賞吧。於是三夫人就將手中持的唐棣花寄在了路邊的一個奴隸家,後來人們說將此地叫做棣花了。

棣花鎮的老街因臨近河邊,屢遭水淹,人們就漸漸遷往高處,現存一些舊房顯得破敗不堪。街中心的商山古道,也早被半坡上的公路替代。但街東頭有一座二郎廟,倒是保存完好。

二郎廟

二郎廟麵臨商山丹水,背靠棣花鎮的賈塬村,是一座麵闊三間、磚木結構、按照喇嘛寺造型,又融合了漢族建築藝術風格的古廟。

二朗廟雖不很大,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建於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據《宋史·高宗本紀》載:“南宋未年,金兵犯中原”。當時的宰相秦檜殘害忠良力主求和,割商讓金,金國於大安三年建二郎廟,以誌疆界。

二郎廟明簷明柱,屋頂為歇山五脊四坡轉角式,上覆彩色琉璃瓦,並有群獸瓷雕。其彩雕屋脊高達1米,蟠龍騰蛟在雲紋的相襯下躍躍欲飛,飛簷下鬥拱聳列,簷角風鈴叮咚。

二郎廟東側緊鄰有一座關帝廟,為清代人模仿修建,遠望兩廟象一對孿生姐妹,並排玉立。但前者宏偉高峻、色澤渾厚,後者稍顯豔麗、風姿別具。前者的鬥拱撐木為劍頭式,後者則呈現馬蹄狀,這也是時代所致了。

二郎廟的前方商山頂端,有幾個起伏的山巒,本土人呼之為筆架山。山嶺中坡原有一個魁星樓,供奉著魁星大神(文曲星),他右手持大筆,左手提大鬥,麵朝棣花鎮,意思是說此地以後的文人用鬥量。據說那個大筆的筆尖指著賈塬村一家住戶的屋脊,這家後來生了一個孩子,名叫賈平凹。

賈平凹舊居

沿著二郎廟東側的山坡小路往上行百米,向左一拐,就來到賈平凹的舊居。這是一個幽靜的小院,位於棣花中學的隔壁。

賈平凹1952年生於此,並在本地讀完小學、中學,後進入西北大學中文係學習,畢業後留在西安從事文化工作。他至今已寫作出版了100餘部著作,並在國內國際多次獲大獎。其代表作《商州初錄》、《浮躁》、《高老莊》、《我是農民》等,均記述了家鄉的風物地理和人性故事,廣受讀者喜愛,世人譽之為鬼才、奇才。賈平凹除了寫作,還精於繪畫、書法等其他藝術門類,是棣花鎮的山水哺育出來的大師級的藝術家。

推開賈平凹舊居的兩扇木門,裏邊是一個整齊的四方小院,院中長著一棵古老的梨樹,西院牆下還有一株碧綠的梅李樹,梅李樹旁有個小柴屋。最裏邊是三間青瓦房,土牆上的木窗雕刻著花紋圖案,古香古色。房頂上聳起的屋脊,造型獨具特色。這是一個有近百年曆史的老屋,現在無人居住,平常掛著鐵鎖,它在棣花鎮的史冊上,將會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棣花鎮中央還有一座建於唐代的佛教“法性寺”,過去寺牆圍合,做過多年學校,賈平凹小時就在這兒上學。現僅存一間大殿,並且牆壁洞穿,但木柱及寺頂裝飾尚完好,極需保護。

走在棣花鎮的大街上,看到一株掛滿了紅果的柿子樹,一群孩童在樹下玩耍,還有一些老人在幸福的曬著太陽。

漫川關

從商南去山陽,每天早7:00和午12:50各有一班長途車。汽車沿著丹江河岸向東行,一路風景秀麗,途中經過金絲大峽穀的岔道口白玉鎮,有許多遊客正在此登舟漂流。在丹江拐彎的竹林關,上來了幾個外地口音的中年人,閑談中得知,他們有的是在此地開發金礦,有的是來收購山貨土特產。進入山陽境內,公路順著銀花河延伸,銀花鎮的街道整齊寬敞,是山中大鎮。在中村鎮西的小河邊,有一條古漫川故道,但因峽深路窄現已廢棄。再前行,過風樓街道後邊山尖上的小寺廟奇險可觀。3個小時後,汽車駛入山陽縣城,但見四周的山峰尖尖的獨立的向上聳起,一排排呈三角形風姿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