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關路迢迢
山陽至漫川關的公路,是陝西通往湖北的必經要道。中巴車上近20個座位,有一多半是打工歸來的湖北人。他們在青海的油田幹活,現在結伴經漫川關回湖北老家。
從距離上來說隻有90公裏,可路麵好壞不一。汽車在縣東色河鎮拐入金錢河流域,此河不大,但蜿蜒曲折,兩岸樹叢含煙,個別地方的小風景有點像漓江山水。在中途一個寫著月亮洞的小橋邊,一些人下車了,聽說河那岸的峽穀中有個月亮洞景區,其中溪流、溶洞、峽穀、環境幽深奇險。
過了寬坪壩子以後,公路盤上崇山峻嶺,路麵狹窄不平,彎道極多。爬到山頂然後急下,夜幕沉沉中,又聽到河水喧嘩時,漫川關到了。
時值國慶假期,過往旅人不多,鎮外公路邊的旅館大多空房。一個人守著一層樓入睡,河那邊山坡上隱約傳來鑼鼓聲和唱歌聲,襯托出山鎮秋夜的寧靜。
老街三折
早晨起來,推窗一看,鎮前的河灘上白霧彌漫,鎮後靠山那邊突出的山頭上,一座廟宇隱隱約約,漫川關籠罩在詩情畫意中。
漫川關座落在金錢河與靳家河的交彙處。老街在新街市場的背後,沿著靳家河岸排上去共分三段,。下段長約100米,街道較寬,可以行車,門麵高大,商業店鋪密布,流動人多。但中間夾雜著幾間新房,顯得不土不洋。往上右拐是雙戲樓,戲樓上去是中段,約50米長,房子雖少但結構規整,高門臉高閣樓,木窗上雕刻精美,一看就是大戶人家居地。再上行右拐,就到了上段,最具老街的古舊風貌,它長約200多米,街寬隻有三、四米,兩邊的灰瓦木屋小巧玲瓏,上置閣樓,山牆繪畫,翹龍飛鳳,結合著北方的厚樸與南方的秀雅。街道上鋪徹著整齊的小石子兒,可以防滑和疏導流水。舊屋裏居民似乎不多,並且都是老人與小孩,青壯年可能大多都出外打工或做生意去了。
走通古舊而冷清的還有點兒彎曲的老街,就來到石橋畔。過了橋,則是樹木蔥鬱的山坡。
會館三座
漫川關是陝鄂的邊塞,曆代均於此設防。南宋時,宋金雙方曾反複爭奪此關。明清兩代,這裏水運發達,是陝鄂豫蜀物資交流的重要集散地,當時南來北往的商人水手腳夫很多,繁華一時。
古漫川的中心是戲樓廣場。其實廣場不過是個大院子,但邊上的一對戲樓曆經倉桑而風韻留存,它們木柱木門,飛簷高翹,雕刻精細,間以繪畫。左邊為雙頂雙簷,右邊係單頂單簷,猶如古戲中的一妻一妾,濃妝淡彩相依百年。現在,戲樓的門窗殘損欲破,階前雜草叢生髒亂一團,急需維護和專人打理。
雙戲樓對麵,廣場的另一側,排列著三座會館,依次是武昌會館,騾幫會館,北會館。武昌會館保存最好,常有湖北的人前來探訪;騾幫會館比較簡陋,很少人去打擾它;香火最盛的是北會館,厚牆高脊,日日冒煙,因為鎮政府的食堂設在裏邊。
據了解,鎮上的老宅院大概隻剩下兩處了,一處是新街22號的吳家院子,狹長的兩進四合院,牆上掛著苞穀地上堆著雜物,生活氣息濃厚,但門口已被墊高的新馬路遮去一半,不知下次再來還能否看到它的門臉?另一處是鎮政府小門外131號的黃家院子,主人外遷長期掛鎖。找人開了後門,進去迎麵是木照壁,壁前橫陳一塊橢圓狀長條形油光黑亮的石頭,不知做何用處。轉過照壁是小經堂,上方懸掛著一方刻有“業啟鴻圖”四字的牌匾,好像是清代主人建房時親友所送。經堂前是四合院,磚牆磚地木門窗。過了一道木隔斷,還有一個更小的四合院,陽光從高處小小的天井篩下來,將樓上四圍的刻木欄杆照射的半明半暗,有種不知今昔是何年的感覺了。
借道上津
走訪完漫川關,我的下一站目的地是白河縣城。站在山漫專線公路的盡頭,麵前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一是返回山陽縣城,繞行鎮安改走鐵路;另一是繼續前行,在湖北鄖西的上津鎮轉車奔赴目的地。經過考慮,決定不走回頭路,另外從路程遠近來看,後者更直接省時。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可以順便遊一遊上津古城。
漫川關去上津隻有10公裏,乘上客運的微型麵包車很快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