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古城掩映在綠樹叢中,城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00米,青磚徹的城牆高約7米,保存完好。上津這個地方曆史悠久,魏景元三年前曹魏控製漢水上遊,曹操在此設重鎮,扼守中原關口;元世祖忽必烈攻打武昌,也以此處為後方屯糧基地。後來的趙匡胤、黃巢、李自成、張獻中、王聰兒都在此轉戰過。現在的城池建於明嘉慶三年,城內有條街道青石板鋪麵,古雅整潔。城中住著村民,還有菜地,令人眼羨。
我從西門進去,打北門出來,將上津收入了我的圖片檔案。
山城白河
白河在陝西的最南端,是名副其實的邊城,城東幾公裏處就是湖北地界。我離開漫川關,在上津搭乘了去十堰市的長途汽車,於鄖西的羊尾鎮越過漢江索道橋。汽車左拐東去,我下車後又乘當地農民駕駛的摩托車,沿滔滔的漢水西行18公裏,來到秦頭楚尾的白河城下。
巍峨小山城
在白石河與漢江的交彙處,有一個突起的山頭,白河縣城就建在山頭上。遠望上去,最高處的山尖是魁星樓,其它房屋根據山勢起伏層疊而築,臨水的三麵崖壁峭拔,長滿蔥綠的樹林。崖壁頂端的高樓似乎要搖搖欲墜,很是驚險。崖壁低處的江岸上,則是長長的河街,房屋大多半邊懸空,人稱“吊腳樓”。
一條隧道射進白河縣城下方的山肚裏,橫穿而過,這就是越水鑽山艱難曲折的襄渝鐵路。
公路盤旋而起來到山頭上的縣城主街,兩旁店鋪密布,行人熙熙攘攘,非常熱鬧。也不知是因為麵積所限人流集中,還是正逢假日群眾會聚,白河給人的感覺不是邊城的寂廖,倒有鬧市的溫暖。
除了較寬的主街,周邊還有許多小街道蜿蜒而去,交叉縱橫,織在山頭上,宛若迷宮,讓人難辨方向。如果沒有本地人帶路,將會累壞你的腿腳。
其實,白河一直是漢江上著名的水運碼頭。古稱“南走巫夔,北通商洛,東扼均房,關南險奧,白河尤屬襟喉。”據說舊時有一麵山坡上全為客棧,上上下下的船工均要在此住夜。有的於此安了家,有的在此有相好。人說陝南的美女出在白河,她們說話宛轉動聽,皮膚白皙細嫩,對人熱誠大方,這可能與該地過去的市井繁榮、風水奇美、人員流動有關吧。
正值深秋,白河滿城可見結著鮮豔紅果的楠木,它質地堅固,是貴重的建築材料,可製造船隻,器物等。
河街五裏長
老河街順著山的北麓,漢江的南岸而建,號稱五裏長街,是漢江水運興盛時形成的自然集市,磚木結構,帶小閣樓,防火牆,青瓦頂,明清風格。一邊靠山,一邊臨水,早先從江中的船上看河街,木樓挨挨擠擠,懸空的半邊支撐著一排排林立的木柱,非常壯觀。現在外圍修起了一條千餘米長的防洪堤,將河街保護起來。
老河街中間有一座紅星橋,把長街分成東西兩段,西邊稱上河街,東邊叫下河街。在清末民初,上河街居住著陝西、山西、江西幫商人;下河街則由黃州幫、武昌幫商人把持。紅星橋外就是漢江古渡,過去,秦巴山區的土特產在河街碼頭裝船運下漢口,京廣雜貨又在此卸船疏散。據統計,到了20世紀80年代,河街上經商的店鋪尚有600餘家。隨著襄渝鐵路暢通,漢江大壩修築,沿江公路鋪成,河街倒因交通不便而漸次衰敗。但住的居民仍不少,生活氣息依然濃厚。
白河老河街不同於其它地方的是,因地勢狹窄,靠山那邊的許多院落建在半坡上,於是就有眾多的石條鋪成的台階通往。像河街176號對麵的丁家道,踩著數十級光滑閃亮的石條台階爬上去,才能到達院子的門口。喘著粗氣兒抬頭一看,院牆高聳於眼前,氣勢宏偉逼人。這種崎嶇不平,增添了白河老河街的特殊景韻。
幽幽橋兒溝
從老河街上山頂的縣城有兩條主要通道,一是東頭可以行車的盤旋公路,另就是紅星橋裏的橋兒溝。
橋兒溝是一條老民居集中地,沿著從上而下的彎曲跌宕的小溪流,兩側蓋滿了房屋。溪畔有一條鋪著500級石台階的道路,路旁忽兒是溪水,忽兒是房院,忽兒是石崖。石崖上開鑿著泉眼,流出的細水清沏純淨。據說橋兒溝居民家中大多都有泉眼,他們享用著從山中流出的不要錢的天然純淨水,這是一種得天獨厚的幸福。
橋兒溝長約千米,兩旁新舊房屋雜列,其中有價值的老院子不少。從下而上,福音堂的門牆厚重高大,老北門樓曆久滄桑,67號院子小巧玲瓏,114號耿家院子由四道漸起的山門組成。獨立完整最顯規模的是編號為城關鎮33號的民居,它在中部主街道後邊的半山坡上,是個寬為6開間的四合院,門樓院牆房頂完好無缺,隻是院裏閣樓上的木雕窗子有些破損,聽住戶說,前不久還有人來掏高價想買走這幾扇木窗呢,但這是公房,沒人敢做主。現在裏邊住的幾戶人家,都不是老房主,係後來由政府安排進來居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