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街和橋兒溝的老民居基本為磚牆青瓦房,樣式有“橫三間”、“四合院”、“一正兩廂”、“一進兩幢”等。木結構為龍門架,牆中包柱,即使牆倒,屋亦不塌。門蹬柱礎興石刻浮雕,走廊欄杆窗戶是木刻透雕,外牆有繪畫圖案裝飾,瓦屋頂建有“防火牆”及“馬頭牆”。
高高魁星樓
白河山城的最高處是魁星樓,這是座三層八角,飛簷翹脊,雕梁畫棟,精巧華美的古建築。現在名叫烈士亭,周圍鬆柏聳立,綠樹紅花,環境優雅,其間有解放白河與修建襄渝鐵路而犧牲的烈士陵墓,也有展覽館和體肓場,是一座集紀念、展覽、休閑、晨練的綜合性公園。
站在魁星樓上,可以看到漢江浩蕩遠去,兩岸青山連綿,秦頭楚尾的秀麗風光盡收眼底。
古鎮恒口
恒口古鎮在安康市漢濱區的西部,距城區27公裏。乘中巴車駛過漢江大橋,極好的二級公裏,所以多半個小時就到了。沿途村莊連片,兩旁山野在望,狹長的兩山夾一川地貌,當地人稱這一帶為西路壩,是陝南秦巴山地上最好的地方,所謂“白菜芯兒”。民國時期的陝西省督軍陳樹藩就出生在此處。
恒口古鎮是陝西省的十大古鎮之一,《明史》記載:“陝北有榆林堡,安康有恒口堡。”
千年古鎮
恒口古鎮座落於恒河與月河的交彙灘地,北邊是秦嶺山脈,南邊為巴山山係。遠古的時候,漢江從這兒流過,後來由於地殼運動,改道去南山的背麵了。
恒河故稱“橫河”。東西為縱,南北為橫,恒河從北向南流入月河。古書上“橫”與“衡”二字通用,所以又叫衡河。清末後簡寫為恒河,鎮在河口,得名恒口鎮。
恒口古鎮始建於北宋,至今已有近千年曆史,當然其後重建多次。據《安康縣誌》載: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臬司溫承惠率安康知縣趙廷麒,捐千金,士民助役,築城堡,牆高一丈五尺,建四門,周六百四十丈,內設公廨、倉廒、主街道延伸2、5公裏,形成恒口堡。現在地麵上的古建築群,應屬明清時期。
恒口古鎮東西長約2公裏,南北寬約200米,現有各類具曆史風貌的居民房屋700餘戶,其中古式水井147個。整個街道的鋪麵和居民布局以對稱均衡的單(雙)體天井院落為主,屋麵樣式集火牆與硬山並存,抬梁式構架與穿鬥式構架同用。整體裝飾以泥塑瑞獸、彩麵百禽為主;門窗裝飾多為線刻、透刻、浮雕等手法;脊飾、挑枋、撐拱、柱基等裝飾也各具特色。其中中街拱橋的“三步兩道橋,九間房子無柱頭”更顯出設計營造的匠心。古鎮長街雖然地處北方,但卻帶有明顯的長江流域文化特色,這與漢水通道繁忙的商業交流有關。
我在老街123號的天井院裏停留許久,深深陶醉其中。
遺憾的是,在長街的老房子中間,不斷地能看到一些新崛起的小樓房,有些還是機關單位。當然,現在鎮政府已開始了對古鎮的保護,實為好事。
三義廟
恒口古鎮上廟宇勝跡很多,據老輩人介紹,乾隆十四年修了財神廟,乾隆中期修了土地廟、菩薩廟、關帝廟,乾隆三十九年修了眼光店、三官廟。在2公裏長的老街上,過去有大小廟宇9處。後來多數被毀壞,現僅存鎮西的一座回民寺,中街的一座天主堂,東街的一座三聖廟。最輝煌的,是這個三聖廟。
此廟建於乾隆初年,最早隻有茅庵草舍三間,供奉著儒、道、佛三教的教主孔子、老子、釋迦牟尼,所以叫三聖廟。後來多次維護,香火不斷,時光進入公元二千零二年,恒口商會的程世銀先生又捐資40萬元再修,重塑金身盛大開光。現今廟內有廣場,聖殿,牆壁上繪製著恒口古鎮全景圖,後院置放著從民間收集來的各種傳統工具,邊上的廂房裏陳列著雕花漆麵的桌、椅、古床,於是兼有了地方民俗博物館的味道,頗值觀賞。
恒口古鎮的周圍近處,尚散留一些文物古存,鎮北楊家營有乾隆四十五年修的供奉著佛祖和五百羅漢的“羅漢殿”,小檔村有大隍廟,柳林村有藥王廟,殿坡村山頂的祖師殿內有青白二泉常年不涸……
恒口鎮每年農曆七月舉辦麻廟會,周邊百裏的鄉親們前來趕會和商貿交易,熱鬧異常。
小場子
恒口古鎮的民間藝術豐富多彩,每逢年節、廟會期間,各村人們上街舞火龍、跑竹馬、趕毛驢、劃旱船、演皮影、玩小場子。這其中,玩小場子是本地的絕活,形式是藝人站在一個方桌上,一邊唱戲一邊玩耍一個草帽圈兒。別看那小小的簡單的草帽圈兒,在他手中和頭上能變化出幾十種花樣及圖案,著名的“小場子”老藝人叫李誌連,1954年曾赴京演出,奪得了全國民間文藝調演一等獎,中央民族學院聘請他去講學一年。老人前幾年去世後,他的徒弟陳文斌繼承手藝,發揚光大,現在鎮上成立了一個百花民間藝術團,由18個退休職工、民間藝人、學校教師自發組成。他們開頭是民間的自樂班子,由共同的興趣所致常常集合起來玩耍,後來周圍的人家有了紅白喜事就請他們去演出,並付給一定的勞務費,於是經上級文化主管部門批準就成立了經常演出的集體性質的民間藝術團。他們的節目地方特色濃鬱,生活氣息醇厚,有八岔、道情、漢劇折子戲、恒口小場子、安康花鼓調、彩蓮船表演等等,深為群眾歡迎,也受到了各級領導的觀摩、讚賞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