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小場子,還有皮影、剪紙、剌繡等,也有極高的水準。民間藝術是一個地方的文化積澱,傳統習俗,生活內涵的集中體現,是一種活化石,越來越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一個女孩的泥塑夢——季夏剪影
我隻要一拿起泥巴,一捏起作品,心就能靜下來。季夏說。
隻要能讓我坐下來安安靜靜地捏泥人,什麼都好說。季夏又說。
泥是有生命的。我覺得我的泥塑藝術正在開出燦爛的花兒。季夏再說。
夜色正濃,清風拂人。一個動聽的聲音在訴說。
江水默默地流淌,幾點漁火閃閃爍爍。
陝南。安康。橋南。上河街。漢水風情園。泥藝坊。
六歲那年,季夏看電視,有一個專題片將她震撼了。
電視片介紹的是天津的“泥人張”藝術,那老頭兒能在袖子裏捏泥人,神。
看完電視,小女孩失眠了。她身上隱藏的某根神經,被霍然彈奏和激發,我也要捏泥人,見到啥就能捏啥。
於是,泥藝之旅,從此啟蒙。在學校裏捏,在家裏捏。別人說這小女孩中魔了,整天玩泥巴,不愛幹淨,不務正業。父母罵,鄰居嚷,她隻好背著人捏,更深夜靜時捏。睡前將捏好的泥人藏在床底下,半夜醒來,拉亮電燈,摸出作品又欣賞一遍,有著莫名地興奮。為了勵誌,她用小刀在自己手腕上刻下了“捏泥人”三個字。
終於,她的倔強,被父母接受了。當然是沒辦法的接受,是無可奈何地認同,是任其自然地歎息。那次,她捏了一個男孩子,背著竹籠去打漁的情景,媽媽看到這生動有趣的“玩藝兒”後十分驚訝,便認真對待和支持起女兒的愛好來。泥塑是美術的一種,捏泥人是觀察能力和繪畫造型基礎的鍛煉。後來她考上師範大學藝術係,是良好的發展也是必然的結果。大學畢業後,她又回到小城,回到漢江邊,回到夢想之舟起航的地方,一邊教書育人,一邊聚神玩泥。
漢江的水好,清純無雜質;安康的泥好,經過了千萬年的沉澱。陝南的民間藝術豐富而生動,有著取之不盡的創作素材。她從江中打取最幹淨的新活水,又從地下挖出最深層的老黃土,加以食鹽、蛋青、棉絮等材料,揉和出自已特用的軟泥。接著,童年的記憶在腦中浮現,熟悉的情景在手中成形,那逢年過節時鄉親們耍獅子、舞龍燈、跑毛驢、踩蓮船等民俗生活,都被她捏成泥塑,一個漢水風情係列正在形成。
陝西是文化大省,藝術界的大師人數眾多,他們也喜歡去安康看水品茶,深入民間,季夏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於是她又開始了一個名人係列。陳忠實、賈平凹、趙季平、劉文西、張藝謀等都被她捏成惟妙惟肖的泥塑。季夏用她美麗的手,靈巧的手,又把心血和汗水拌進富有靈性的漢江泥中,為藝術大師們塑造了另一種特殊的形象和生命。
隔壁的茶館裏,一陣“麻友”的喧鬧之聲泛出。
門前的石板街麵上,一個醉漢哼著小調兒晃過。
現在,做為人子、人妻、人母的季夏,要專心致誌地捏泥人,並不那麼簡單。
由往昔小女孩的泥塑夢,到今日的主婦生活,有多少青春可以揮霍,有多少理想能夠夯實,有多少辛酸可與人說。
我不會放棄泥塑。季夏說。
泥塑是我的生命。季夏又說。
請大家理解我、支持我。季夏再說。
漢水靜靜地流淌,晝夜不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漢江人的血液中奔流著倔強的精神。
季夏是漢江女子,柔中有剛,泥中有骨,安謐中藏隱著激越,浮蕩中自有一股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