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火卷:黃土風物(2)(1 / 3)

住過窯洞的人,心性綿實,腳步穩健。幹事隻要上勁兒就不會放鬆,走路隻要向前就不會後退。

李自成從陝北出發,一路打進了京城,創造了農民起義的輝煌。毛澤東曾在南方遊擊多年,沒找到堅固的根據地,後來長征到陝北,住進窯洞,迂回在連綿縱橫的黃土高原中,得到掩護、得到補充、得到營養、斂得了大氣,成功了革命。窯洞和陝北給了毛澤東的,不隻是豪氣,還有詩情(他在陝北的窯洞裏寫了不少意滿乾坤的詩篇)。物質和精神是人生的兩股氣,缺一不可。

紅棗補氣虛,小米潤腸胃,窯洞暖身子。

一切都得益於黃土。

窯洞聚斂了黃土的精華,黃土憑借窯洞而傳神。

毛驢

毛驢在信天遊中經常出現,它與陝北人民的勞動生活緊密相連。有一首民歌這樣唱道:

一條條的那個毛驢哎,

一條條的那個鞭;

趕上了毛驢哎嗨,

上喲上了山。

毛驢兒歡跑鞭聲兒脆,

信天遊聲聲滿山川。

毛驢深入人心。

陝北人耕地用它,推磨用它,豐衣足食用它,逃荒避難也用它。

毛驢身板不高,與馬比起來,它顯得矮小;與牛比起來,它顯得瘦弱。但毛驢的適應性不同尋常,既有耐力又顯得柔軟順聽話,能在許多場合貢獻力量。

比如婚嫁喜事,主人為它洗淨皮毛,又在頭上係起紅綢,它便成了馱送新娘的工具。那時節,穿著花紅柳綠豔衣豔褲的新媳婦騎在它的身上,由它碎步顛簸在山路上行走,它的脊背與姑娘苗條的長腿磨擦配合,於它於新娘子都是挺愜意的吧?我想,在牲口的群落中,毛驢此刻一定引人注目,它也一定感到驕傲自豪。

再比如與教書先生走在一起,馱著青衣黃卷,它會顯得文氣十足。與吹鼓手走在一起,馱著鑼鼓鎖呐,它會顯得樂感充盈。當然與小孩子們走在一起,它亦會露出靈巧活潑的樣子……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期,聽說有一位京城大領導的兒子來陝北插隊,見到毛驢親切不已,又摟又抱,又親又吻,還剃了個光頭,與毛驢在一起照相。然後為了獎賞毛驢,將自己從京城帶來的罐頭餅幹喂它食用。

那年月,農村人很少能吃到罐頭餅幹,不由地眼氣毛驢。

毛驢通人性,自覺低下了頭顱。但受到如此厚待,不是它的過錯。

毛驢與陝北人形影不離。有窯洞的地方就有它,有莊稼的地方就有它,有煙火繚繞雞犬相鳴的地方就有它。

一想起毛驢,人的心裏就湧起溫暖。

沙柳

黑夜行車於陝北高原,常常看到小河邊、沙地上,聳列著一柱柱猙獰的黑影,就像戰場上的勇士。

這是沙柳,一個不屈不撓的自然形象。

當地人叫它砍頭柳,別具一種震撼的力量。它穩穩地紮根在沙地中,身材威武粗壯,頭頂往上張開的枝杈,似伸向天空的手爪,在做無聲呐喊。是表示抗擊風沙的意誌,是呼喚天堂甘露的降臨,還是伸展征服了大自然後的雄姿?這些,隻有殘酷無情的沙漠知道。

還有一種彎彎曲曲的是毛柳。它們身材單薄,細細的一根高挑杆兒,身上長滿柔軟的短枝兒,似乎發育不良。這是由於沙下少水,地麵多風造成的畸型現象。但在平順綿密的沙地上突起一片細長彎曲的毛柳來,那色彩和對比,那種扭曲之美亦讓人動心。

最絢麗和綽約的要數紅柳了。它們形似長草,一叢叢蓬結在沙地上。身條兒是那麼纖細單純不枝不蔓,顏色是那麼油紅閃亮具有金屬的質感。沙漠因紅柳平添無數風情,戈壁有紅柳生出女性的秀媚。遠行客看到這些生機勃勃瀟灑玉立的條兒,狠不得伸出風塵仆仆的雙臂去摟住它們。

另一種獨見風姿的是小疙瘩柳。它們身杆不高,但分杈繁密細長,枝條上結出許多小疙瘩兒,仿製凝固的音符,在天地之間彈奏抒情樂曲。沙柳隨年月和季節的變化也有所更新。像那砍頭柳,冬天被砍盡枝幹,但過一段時間又會長出細密的枝條兒來。那些枝條子挨挨擠擠,看上去簡直如同藏族姑娘梳留的滿頭小辮子,柔軟順可愛。

沙柳,是塞上的精靈,是陝北土地上生生不息的風景。

陝北民歌

陝北民歌是黃土高原上的一種精靈,它具有無可比擬的時空穿透力。歲月消逝了,曆史更迭了,連故事都變老了,隻有民歌在依然傳唱。它與土地一起生長。

唱民歌的是孤獨的牧羊人,是寂寞的攬工漢,是坐在炕上剪紙的婆姨,是攀著樹枝打棗的妹子。他們都是土地的主人。

土地給人們帶來收獲和希望,也帶來限製與悲愴。民歌是陝北人最方便的發泄方式,它煽動著想象的翅膀,從心裏、從喉中自由地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