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又將轉九曲稱做“轉燈遊會”,是一種社火秧歌。前邊有帶隊的傘頭,他唱著秧歌詞請諸神觀燈,請故亡魂靈觀燈,再請群眾觀燈。儀式完畢,便帶著群眾進入九曲,然後鑼鼓隊,秧歌手跟在其後。九曲陣中栽有361根高粱杆,上邊安放著367盞將蘿卜挖空盛上油加上棉花撚子點燃的小油燈,你若亂竄就會撞了燈柱,撒油汙了衣服。但你隻要順利地從367盞燈下轉出來,就會消災祛病,大吉大利,全年如意。
體育場上的九曲陣采用了新的工具,栽著鋼管拉上電燈,陣中間還有大型火炬。但結構與傳統路數陣式沒有區別,場景則更為壯觀,容納的人更多。
我看到有些年逾古稀的老人,在兒女們的攙扶下,也走入陣中緩緩而轉。看來,這轉九曲其實轉著大家的種種心情和寄托。
友人問:“轉不轉?”
我答道:“轉就轉,咱也體會一下。”
從入口處進去,人仿佛步入迷宮,置身於一片燈海中,不由地神情嚴肅和緊張起來,既快步又不要撞了杆子,一心趕路無暇左顧右看。走著走著眼看前方無路到盡頭,可稍稍一拐又柳暗花明出現一條路。裏邊有長路,有短路;有左拐,有右拐;皆為四方塊陣。許久,終於將燈杆兒轉完,抬頭一看,出口處既是入口處,人又走了回來。
九曲陣的布局真是奇妙多趣,頗費心機。四方陣營中燈杆之間行距、間距相等,據說剛好拐夠99個折彎。它體現了東方民族文化的精髓,是陝北高原民間藝術的經典傑作。轉完九曲,感覺腳步輕快起來,我說:“今年一定很順利吧。”
友人說:“會的。你的腳步已經沾了陝北土地的靈氣呀。”
敬瞻黃帝陵
穿過密密的柏樹林,爬上不太高的橋山之巔,路旁有一座長形石碑,上邊赫然刻著:“文武官員至此下馬”,讓人立即精神一振,不由地放慢腳步,在崇敬的心情中,輕緩向前。
前方200米處,就是黃帝陵。陵墓高36米,周長48米,係扁球狀土塚。墓前有個石碑,上題:“橋陵龍馭”,道明此地就是黃帝駕龍升天之處。
黃帝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祖先。他姓公孫,名軒轅,乃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偉大的部落首領。他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平服了當時各部落之間的戰亂紛爭,首次統一了中華民族。他的功績不僅於此,更重要的是,統一天下後,他帶領人們開始了農業和畜牧業的生產,並發明了火食、衣裳、水井、舟楫、宮室、車、弓、貨幣、文字、圖畫、音樂、天文曆法、禮製社儀等,讓人們過上了文明規律的生活,因此史稱“黃帝定百物之名”,“凡技術皆自軒轅”,他是神人合一的、集天地大智慧的、有創世之功的“人文初祖”。
相傳黃帝有25子,共賜十二姓,此後的各姓氏都是這十二姓的分支,所以,凡中華民族後代,人人都是黃帝的子孫。
公祭黃帝陵的活動,最早始於春秋時期。自唐代開始,這兒一直是曆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每逢清明節,橋山人流如潮,陵前香火旺盛。在山前黃帝廟東側的碑廊裏,可以看到北宋仁宗皇帝給黃帝陵下達種柏樹的聖旨,元朝泰定帝頒發的護陵法令,明代嘉靖皇帝下令免除黃帝陵廟糧稅的碑記,清時康熙皇帝親筆用滿文書寫的祭文。1912年的清明節,孫中山寫了祭先帝陵詞:“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後來,蔣中正也題寫了“黃帝陵”幾個大字。1937年,毛澤東又撰寫了祭文。1992年,黃帝陵整修工程開工時,江澤民亦題了詞:“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其曆史之久,規格之高,乃國內惟一。這“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可不是隨意之言。
站在高處看橋山,真有一股龍脈的氣象。但見河穀中一累突起,山色蔥鬱。那沮水河如玉帶,環繞在山腳下。這不很大的橋山的坡梁上,茂繁地生長著近10萬株柏樹,其中樹齡超過千年的就有3萬之多。而那棵“黃帝手植柏”,身高20米,胸圍10米,挺立蒼穹,樹冠如蓋,遮天蔽日,其勢巍峨,它是中國最古老的柏樹,按推算,已超過5000歲了,連英國的林業專家,也稱它為“世界柏樹之父”。
有人靜觀風水,細察走勢,發現了黃帝置印的印台山,百獸之王虎頭山(南山),百鳥之王鳳嶺,甲蟲之王龜山(王仙山),還有四靈之王盤龍崗。而那黃帝陵的位置,恰如一顆明珠,銜在一條巨龍的口中。
都說華夏子民是“龍的傳人”,而這“人文初祖”黃帝,不正是龍的化身嘛。
在陝北的黃土高原上,能夠看到許多許多的龍的跡象。
龍、神、人於土著的心目中是不分離的,是一體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