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火卷:黃土風物(4)(1 / 3)

秦始皇是心知肚明的偉人,盡管他譴責了扶蘇,與蒙恬也論事甚少,但內心還是喜歡這二人的智慧和英勇。問題是,人死如燈滅,胡亥在趙高的挑唆下,會同丞相李斯偷改詔書,詐立自己為太子;又以秦始皇的名義下詔賜死長子扶蘇與將軍蒙恬。詔書是這樣下的:“朕巡天下,禱祠名山諸神以延壽命,今扶蘇與將軍蒙恬將師數十萬以屯邊,十有餘年矣,不能進而前,士卒多耗,無尺寸之功,乃反數上書直言誹謗我所為,以不及罷歸為太子,日夜怨生。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將軍蒙恬,與扶蘇居外,不匡正,宜和其謀,為人臣不忠,其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詔書送至上郡綏德,宣讀之恬,扶蘇麵如土灰,軟弱無力,便在住所附近的石崖下泉水旁含淚上吊自殺。蒙恬不服,心疑有詐,要求申辭,可他被使者逮捕關押,最後被迫吞藥自殺。

兩個冤魂,一個葬在山上,切切殷望南方;一個埋在山下,堅守無定河岸。

扶蘇墓高凸,頂上有亭子,周外有屋宇,山邊有“嗚咽泉”,唐人有詩曰:“舉國賢良盡淚垂,扶蘇屈死戍邊時;至今穀口泉嗚咽,猶似當年恨李斯。”

蒙恬本無墓,但他威存眾將士,十萬部下含淚用戰袍盛土,一人一袍築起大墓。亦有詩寫道:“春草離離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深。生前造就千支筆,難書孤臣一片心。”(相傳是蒙恬以兔毛創造了毛筆)。

山上有風吹過,是扶蘇的悲泣嗎?山下河水咆哮,是蒙恬的申辨嗎?

不得知。

山上香火彌漫,有識者憑吊。

山下書聲朗朗,有學子做伴。

生活從來就不那麼簡單,歲月始終沒有間斷,黃土高原上的傳奇,被人們讀之再讀……

紅石峽與鎮北台

紅石峽與鎮北台猶如一對姐弟,他們相依在榆林城北邊3公裏處的沙漠中,構成永遠的風景。

紅石峽是凹下去的寶藏,有著陰柔瑰麗之美。在平淌的榆溪邊中遊,突然現出一段數百米長的小峽穀,並且土壤及岩石都呈微紅色。就在十數米高的紅色連片巨石懸崖上,鑿雕出許多文字與廟洞。那些摩崖書法石刻豐富多樣,有飄逸的行草、樸拙的漢隸,奇秀的大篆,橫的堅的各呈異采,儼如圖畫。內容多是歌山詠水,寄誌托懷,像“榆塞雄關”、“天邊鎖鑰”、“雄鎮三秦”、“力挽狂瀾”、“還我河山”等等,有人譽其為“塞上碑林”,堪稱沙漠中的藝術寶庫。在書法石刻的空隙,分布著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廟窟。有“聖母殿”、“觀音堂”、“大雄殿”、“慈仁殿”等等,奇妙的是,廟窟之間鑿有通道,布以台階,窟窟相穿,或明或暗,別見洞天,往上爬去,通過天門可登達紅石峽的頂峰。

站在頂峰,俯視峽穀,紅色的穀體中樹枝繁盛,中間一條細水靜靜流過,讓你若有所思。

紅石峽東邊一公裏處,就是鎮北台。

鎮北台是凸起來的標幟,有著雄悍陽剛之美。它蟠踞在紅山的最高處,南依溝壑縱橫的黃土丘陵,北挖坦蕩無邊的毛烏素大漠,像東西蜿蜒的長城鏈上一柄矗立的巨鎖,扼守著塞上的邊界。黑灰色的鎮北台呈方形,分四層疊起,有30多米高,層基用磚石包砌,每層的台邊均砌起高約2米的磚垛口,從下邊拾級而上,輾轉數次到達頂層。站在頂端的了望台,塞北的沙漠風光盡在眼底,但見廣袤的沙丘中,點染著一排排綠樹林,有牛羊在其間牧放,有車輛在路上穿行,一排大鳥飛過,勾勒出長天闊野。

鎮北台過去是軍事要塞,金戈鐵馬,烽火刀兵,笳聲羌笛,孤鴻哀雁,隻有它在風沙蒼涼中巍然不動,因此號稱“萬裏長城第一台”。

鎮北台突聳於野,方圓數裏之外就能瞧見它的雄姿。藍天白雲下的高台,給人一種豪壯雄奇的視野衝擊。

紅石峽與鎮北台,都誕生於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了。

紅石峽中的榆溪河水,滋潤了下遊榆林古城的容顏,鎮北台那高昂挺拔的身影,給塞內人民帶來一種安全踏實的感覺。

一凹一凸,一陰一陽;一高一低,一雄一秀;兩個形勝不同的風景,展示著邊塞的曆史,報告著人與自然的變化,裝點著陝北邊地的美麗。

大漠統萬城

在沙漠邊緣的靖邊小城,你就能感受到大夏王國的氣息。城中有夏都賓館、夏都酒店,城外有望夏村。它們時時都提醒你,這是離統萬城最近的一個縣鎮了。

但統萬城還在縣城北的58公裏處,藏在沙漠的深懷。去那兒路雖不遠,可難走。沙漠中岔道多,並且很少能遇到行人可打問方向。如若錯路,搞不好鑽在沙漠裏轉不出來。統萬城處在尚待開發的狀態,路麵的養護及路標的確立都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