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土卷:心靈風景(4)(2 / 3)

要保證這第三階段的青春活力,須重視四養。一為養心,以平常心來對待社會,知足長樂,難得糊塗,不急不躁,順其自然。二為養知識,別放鬆學習,跟上時代步伐,鍛煉頭腦的敏銳感覺,避免思想的陳腐老化。三為養筆,常動動筆滋生一些靈氣,放的時間長了會手僵筆鏽,力不從心。現在用電腦,上網打字也可以激活思惟和手指的彈性。養筆,對熱愛研究和寫作的人尤為重要。四是養身體,粗茶淡飯最好,煙酒賭博少沾,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以上所論也適合從事文學的人,前30年主要是讀書學習,增長知識,打好基礎,以防氣短;中間30年主要是閱讀社會、親近自然、體驗各種生活,豐富經曆;最後30年才是梳理人生,思考成敗,鉤沉社會,靜心寫作,推出有價值有份量的佳品。我不主張作家當得太早,過去有一些少年作家,常常出現思惟早衰江郎才盡或者身體早衰無力再繼的現象。過早地將自己包裹起來,過早地浸入書齋生活,過早地得意於自己的聰穎,都會使人生失調。

人厚命旺,人壽文長,天意也。

2007,8,23日於西安甜水井

木佛記

樓下花園的角落,有一隻碩大的竹筐,筐裏鋪著塑料袋,是回收廢舊物品的地方。小區的人們,常將家裏無用的東西扔在那兒。

這天早上,我經過花園角落,看見了新扔的兩根木棒子,一根是拖把棍兒,一根是半截樹樁。已經走過去,但此刻心中一動,又折回來,拿起樹根仔細觀察了一下,決定拾回家去。

進門,家人見我手中添了東西,說:你揀那爛棍子幹啥?

我說:這是個木佛。

胡說,不像!

我徑直蹲在廚房的地上,動手收拾起來。樹樁不長,一米多點兒;也不粗,杆部如我的胳臂。但根部有一個長方形的木疙瘩,其形若佛(在我的眼裏)。木疙瘩是濕的,表層是腐皮,上邊一些小白細蟲子在賽跑,一看就知道是剛從瓦盆的土壤中拔出來。我用水洗淨樹根沾的泥土,又用小刀削去變黑的腐皮和雜毛,它變得幹淨可愛了。

木質太濕了,一壓就出水,我把它放在陽台上去晾曬。

樹根造型,雖在於神似,但做些加工處理,使其臻於完善還是應該的。

我開始翻閱書籍,查找各種佛像的繪畫或攝影,研究它們的形態特點。我有很多佛教方麵的畫冊、藏書和雜誌,但一直沒有靜下心去細細研讀。這次,我認真地做了一回在家居士,將經書齊齊地瀏覽了一遍,腦中的佛學知識修養增進不少,感到收獲很大。最後,我挑選出一種接近樹根形狀的佛像來,將其拍照放大,置於案頭。

幾天後,樹根曬幹了,我對照著佛像,用雕刻刀小心細致地修整起來。

木佛終於成形。

家人說:咦,有點像呢。

朋友來看了,也說:嗨,你從哪兒請來這個木佛啊?

其實,是我把自己的意念以及虔誠專注的精神,已經皈化到木佛身上了。

所以心中有佛,眼裏才有佛。

我們對佛的認識也有一個加深印象的過程。

很多事情都是這個理兒。

過段時間,我還想把木佛送到終南山下去,請法師給誦經、開光,它就不是一段普通的木頭了。

2007,8,25日於西安含光門

佩玉的男人

人說:黃金有價玉無價。因為玉不是流通的貨幣單位,沒有統一的計衡標準,它的質地多種多樣,它的造型也可以千奇百怪。麵對玉件,各人的審美情趣和需求目的均不一樣,所以買與不買,出價高低,關鍵在於自己的喜愛程度。

那天,陰,他心情有些鬱悶,從單位往回家走,經過城隍廟前的巷子,忽見新開了一家玉店,就隨便拐進去看看。店鋪的三麵牆前,玻璃櫃裏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大大小小的玉器,有的手工粗糙,有的形態陋俗,有更多的是機器加工刻製而成,千麵一律,缺乏特色。他巡逡了一遍,突然在牆角的小盒子裏發現了一麵玉觀音。其色淺灰泛綠,純淨油潤,整體形若一柄長葫蘆,正麵是端莊微笑,略帶些許滄桑的觀音造像,背麵平滑如鏡,細膩瑩透。

這個玉件雕刻精致,塑形優美,與常見的大批貨不同,一看就是手工製作,並且製作者十分用心。他與店主協商了價格,成交。店主是個很有氣質的中年女人,揮動纖纖玉手精心給玉觀音編上綠繩帶兒,然後又幫他掛在脖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