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用腦與休息
一、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
科學用腦,首先要求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人體本身就是一個有規律的整體,一切生物,無論是低等的單細胞生物還是高等的哺乳動物,其生命活動都呈現出一種節律性的變化。以人體自身為例,如上文所說的睡眠-覺醒節律、人的血壓、脈搏、體溫、呼吸活動,以及-些激素的活動都呈現出一種規律性變化,好像受一台精密時鍾的控製,故而被人們稱為“生物鍾”。現代研究表明:下丘腦的某些結構,如視交叉上核可能是人體基本的生物鍾,它對機體的各種晝夜節律變化進行總體控製。在這一過程中,很多科學家認為人體內的多肽物質也參與廣這一過程。
在國外,有人曾做過這樣的實驗,讓受試者長時間生活在沒有陽光和鍾表的地洞裏,他的體溫、心率、血壓活動情況仍保持著大約24小時為一周期的正常睡眠-覺醒節律。如果我們的生活作息製度與睡醒節律相一致,久而久之,一上床就能很快入睡,到起床時就會自然覺醒,從而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新的腦力活動當中去,而那些作息紊亂無定時,甚至人為任意顛倒睡醒節律的生活方式,就會影響到身體健康,使頭腦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影響腦力勞動的效率。
因此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製定一個和生物鍾相吻合的作息時間表,使機體內部同周圍環境之間保持應有的平衡,可以使我們的工作、學習、休息、睡眠、飲食、勞動各個過程相互連續,使腦內各神經細胞保持良好的功能和工作狀態。日常學習過程中,經常可以見到同學們為了對付繁重的功課,而工作到深夜,使自己的大腦處於極度疲勞的狀態,這種學習方法固然精神可佳,但做法卻未必可取。
這是因為生物鍾的形成,是長期大腦調節自身內環境與外環境協調的結果,忽視生物鍾存在的客觀性,而一味追求日夜苦讀,廢寢忘食,其後果將是嚴重影響了自己作息時間的規律化,使頭腦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得不到應有的休息。
二、用腦應一張一弛
陳景潤是我國著名的數學家,他在哥德巴赫猜想方麵所做的貢獻至今無人能及,然而由於他幾十年如一日地長期忘我工作,以延長工作時間,縮短休息時間來獻身於自己所鍾愛的事業,使他染上了帕金森氏綜合征,而過早地離開了我們。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我們應該注意自我保護,勞逸結合,一旦發現身體有某種不適,就應認真對待,及時找大夫防治,以防患於未然。
我們的大腦,從整體上說,越用腦越靈,因此要多用腦。但從具體安排來看,一張一弛的勞逸結是必不可少的。
同學們平時進行的學習生活十分忙碌,每天除了八小時課堂生活外,還要應付許許多多的家庭作業,很多同學在課 間休息時仍不放鬆,其實這是一種得不償失的做法。我們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在進行工作時,始終保持著一種興奮狀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耗費大量的氧氣和營養物質,排出廢物。久 而久之隨著代謝廢物的增多,增加了對腦細胞的刺激,加之大腦長期處於興奮狀態,因而極易產生疲勞感,出現腦細胞功能減弱。具體表現在頭昏腦脹、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易集中、對外界反應遲鈍、學習效率低下等。這時就要求我們進行必要的休息,出去走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以增加大腦的供氧,同時做做廣播操,打打球,增加血液循環,供給大腦更多的營養並及時帶走廢物,使神經細胞消耗的能量能得到及時補充,以恢複大腦功能,消除疲勞,保持旺盛的精力。
以生理上講,疲勞是一種人體自身的保護性反應,抑製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性功能,它可以防止過度興奮引起神經細胞功能的減退。大腦疲勞以後,如果仍不斷刺激來強迫它工作,不僅會因而“事倍功半”,大大降低工作效率,而且還有可能造成腦功能的紊亂。